English

文字的力量

2004-05-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今年3月4日是英国的“世界图书日”,兰登书屋集团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盖尔・雷巴克(GailRebuck)就书籍的未来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表了一篇演讲,以下是这篇演讲的节译:

书籍在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实践中占据着中心位置。起初,书籍来自于繁复的人工和手绘,后来出现了卡克斯顿(WilliamCaxton,1422年?-1491年,英国第一位印刷商――译者注)的印刷机,再后来又有了廉价的平装本。最后,书籍进入了大规模营销时代,在二战后渴望自我完善的公众当中大行其道。许多个世纪以来,书籍一直为我们提供着寓言、肥皂剧、知识、慰藉和启迪。

1869年,评论家、诗人兼教师马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1822-1888)在《文化与无政府》(CultureandAnar?chy)一书中指出,社会平等将是文化传播的产物,经由书籍的启蒙之光的洗浴,所有人都可以过上“甜美而光明”的生活。他写道:

很多时候,文人显得是那么地无足轻重,而书籍和阅读也显得对人的自我完善毫无帮助;然而我相信,在当今社会里,人们生活中每一天的价值和充实程度取决于他们在这一天有否阅读,而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将与年齿俱增。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也许是不自觉地――会把读书多寡和阅读的内容作为对他人进行判断的依据。

乔纳森・罗思(JonathanRose)在《英国工人阶级的知性生活》(TheIn?tellectualLifeoftheBritishWork?ingClasses)一书中阐明了19、20世纪中书籍对英国工人阶级的解放作用:工厂里以聚在一起的大批工人为对象的朗读活动、工人图书馆的发展以及工人教育协会的影响。总而言之,书籍在萌芽状态的工人阶级中传播了教育和民主的观念,提高了他们的眼界和觉悟。对许多妇女来说,这尤其是一种意义深远的解放。罗思举了伊丽莎白・布莱森(ElizabethBryson)作例子,后者是邓迪市的一个贫穷的簿记员,她将自己的遭遇称为“被文字之火点燃而濒于爆发的兴奋体验”。她写道:“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努力想清楚地表达,努力用言语阐发心里那些模糊的感觉和质问。突然间,火焰从书籍中升起,那就是文字,我们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真正文字。那个时刻真让人激动。”阅读启迪了她,她最终成了英国第一批女博士之一。

在过去200年中,书籍的力量无与伦比。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书籍在报纸、电影和电视的夹攻之下仍在发展壮大,不过其地位受到了挑战。日新月异的科技以及大量新型、快速、互动媒体的涌现使一些作家、出版商和书商遭遇了信心危机,一些灾难预言者发出了书籍面临末日、文学行将瓦解的刺耳声音。最言之凿凿的此类预言之一来自作家和哲学家乔治・斯坦纳(GeorgeSteiner):

很可能,传统意义上的书籍时代正在走向终结。那个时代大致是在16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之间,只有短暂的400年。人们可以通过新的电子媒介准确快捷地取得信息,书籍因此从许多方面来说都成了古董。作为工具,它和古腾堡之后的泥金写本一样奢侈。

出版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行业,在过去7年中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增长。我们知道,面对经济势力和世界潮流我们有多么的无能为力。我们必须学会应付成本的上升、一些作家的天价报酬、一个激烈竞争的全新环境、不断增加的书店退货以及每本售出图书净收益的减少。英国的书店从出版商那里拿到了世界上最低的折扣,而就英国这样一个小市场而言,读者也享受到了最低的价格。英国每年出版12万5千本新书,比美国还多。我们在超市和书店中销售书籍,也有直销、邮购和网上售书渠道。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连锁书店只重视推广热门图书,市场上可供读者选择的书籍越来越少,重版书种类也在缩水。因此,我们无须讳言其他媒介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

但是,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新科技的挑战,我仍然不相信那些灾难性的预言会成为现实。我对书业和书籍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书籍将以朴实无华的方式战胜这个时代的轻浮、混乱和焦虑。“世界图书日”是此种乐观态度最激动人心的体现,而新近的一系列有关书籍的活动也让我们有了更多乐观的理由。

儿童――他们是新一代的读者――在午夜排队购买罗琳的《哈利・波特》;去年,伊恩・迈肯万(IanMcEwan)、埃莉森・皮尔森(AllisonPearson,)、罗伯特・哈里斯(RobertHarris)以及马克・哈东(MarkHaddon)等英国作家在美国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英国的另一位当红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Pullman)这样来描述书籍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个私人的隐秘空间――在你和书籍之间展开的秘密王国――弥足珍贵。现在的人们拥有空前丰富的娱乐来打发时间――也许是浪费时间――的方式,而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这种意蕴丰富、予人慰藉、鼓舞和启迪的孤独更显得价值非凡。我们必须把孩子们引向书籍,为他们指明道路。

普尔曼认为,书籍的物理特质将永远比电脑屏幕更有吸引力:

墨色和纸色、质感和分量、以及新书所具有的那种挺括的感觉,这些物质的特征让我们亲近书籍,因为我们自身也是物质的。

在我新近参加的一次21世纪市场会议中,书籍在这个时代所拥有的力量得到了充分证明。我坐在那里,倾听着当今的营销智慧,那些最新的观念无不与定制化(customisation)和个人化(personalisation)有关。各品牌和商家所缺乏的特质是信任、真实、情感、尊重、个人化和给予。会上的各方陈述勾勒出了媒介的指数增长,个人由此不得不对付数量惊人的信息:成百上千个电视频道、数以百万计的网站、250个商业电台、8000种杂志、第三代手机以及短讯息。每份周六或周日的“大报”中包含的信息比一个17世纪的普通人一辈子接触到的信息还要多。

这种情况的后果是人们需要叫得越来越大声才能被人听见。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引起轰动或引发争议,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的东西上,严肃、反思和平衡因此再无容身之处。由此引发的问题之一是媒体、政界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怪圈。媒体被控歪曲事实及尖酸刻薄,政府被控编造谎言以骗取公众信任,而公众最终感到迷惑和幻灭,常常会怒火中烧。这样的关系已经到了崩溃边缘。这是个充满虚假交流的世界,而交流正在失去人们的信任,媒体和政客都必须退后反思这样的处境。

然而,人们渴望着真实。我倾听着那些市场报告,一个接一个的发言者介绍着产品和营销活动的成功经验,此时有一个词在我心里不停闪现:书籍。在那些市场营销人员看来所有产品都该具有的特性正是我毕生从事的这个行业的特性。最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媒介正是书籍这种最古老的媒介,这一点不无讽刺意味。

书籍是真正的交流、彻底的交流。书籍依赖人们的口碑欣欣向荣。关于这一点,你只要看看图书俱乐部、阅读团体以及礼品书的增长就知道了。因为这个原因,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到书中寻找帮助、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来读书、让书籍帮助自己获得更加完满的人生,不管他们的打算是学一门语言、建造一个花园、做饭以飨友人、领略巴黎风光还是养育下一代。那些曾被视为书籍威胁的发明往往也要从书籍中得到灵感。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和《魔戒》、英国电影《猜火车》和《触及巅峰》以及《傲慢与偏见》、《爱玛》、《米德镇的春天》等热门电视剧的灵感都是来自书籍。

书业也许是创造性行业中最沉默的行业,但它却是我们了解世界的愿望最有力的代言人。正因为此,人们在焦虑不安的时刻――比如“9・11”之后――总是会到书中寻求答案。有关伊斯兰教、恐怖主义以及中东问题的书籍在“9・11”之后销量大增,因为人们希望看到更有思想的文字――他们想要理解这件事情。书籍不一定比其他媒介更能代表真实,就像有假新闻一样,世上也有坏书。但是,大多数书籍都避免了那种想在第一时间知道消息的痴狂和惟恐错过“精彩”故事的恐慌。书籍能以更长远的目光和更深刻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不过,书籍再不能像100年前那样担当独一无二的角色了。世上已经有了互联网之类的知识和信息来源,也有电视和电影这样引人入胜的叙述故事的方式。但是,书籍的价值将因信任和真实而长盛不衰。书籍能够,在我看来也会,成为反击平庸、谎言、哗众取宠、短期行为和捷径的一支力量。在寻求更为深刻的联系、更高层次的意义和理解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书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认为书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对许多人来说,我们民族在世界上的位置不是取决于经济或军事力量的强弱,而是取决于她哺育和输出的文化:作家、文物、影星、设计师以及国家广播公司。我对推广英国文化满怀热情:美国之类的其他国家在全世界不遗余力地宣扬自己的文化,我们也该发起冲锋了。

不管媒介市场变得多么地拥挤和嘈杂,书籍将继续盛行不衰,因为它包含着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珍惜的两种东西:真实和信任。但是,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地促进阅读并创造一种学习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之下,对基本知识程度和教育水平的根本需求将传播得更为广远,并将被更深地植入英国的灵魂。书籍对人们生活的触动和改变越大,未来世代的英国人也就会越充实、越成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