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钱出钱有才出才

2004-05-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自去年2月启动以来,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

今年全面推进的“抢救工程”将北京等11个省市吸收,至此已经有26个省市加入到“抢救工程”中来。文化部也将“抢救工程”纳入国家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更是给抢救者戴上“高帽子”―

―“抢救工程”已变为一场文化行动,唤起了民众文化自觉,“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重要贡献”。

记者在“抢救工程”一周年的日子,采访了这项工程的发起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副主席白庚胜。

读书报:“抢救工程”推行了一年多,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了。可部分读者对民间文化遗产还不是很清楚,到底都包括哪些内容?

白庚胜:中国文化可以分为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又可以分成俗文化、雅文化、以及精英文化,所谓的民间文化指的是其中的下层文化和俗文化,它是最基本的国民――农民、市民的文化。民间文化遗产从广义上讲,包括了四大内容,即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文学以及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是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约定俗成而成为制度化的行为、思维模式和社会团体。民间艺术指地县歌舞团以下的民间团体在老百姓中间进行的歌、舞、乐、剪纸等等艺术形式。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为口头文学,它是相对于用文字创作的文学而言,口口相承,包括谚语、谜语、神话、传说、故事等等。而这里的民间文化则包括了以上三种中所没有包括的民间信仰、制度等口头文学和艺术。总之,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服饰制作工艺;民族、民间舞蹈、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各种民间美术、传统工艺、手工艺,如织染、刺绣、雕刻、陶艺、剪纸、年画等等都属于民间文化遗产。

读书报:您认为现在的中国民间文化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况?

白庚胜: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面临断层。例如大量历史名城、历史街区等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建筑群都面临着急剧消亡的厄运。而文化具有一次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一种文化消失,就永远也不可能复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就是要像保存物种的多样性一样来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像拯救濒临消失的物种一样来拯救我们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把现存的各种民族的文化用实物、声音、文字、图像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保存下来。

读书报:“抢救工程”实施中有没有您感触最深的?

白庚胜:应该是关于木版年画,因为这是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比如几年前,我去杨柳青时,还有杨氏三兄弟从事木版年画的制作和创作,今年我们再去,只有老大一个人在做了。如果老大不做了,那杨柳青年画就要绝传了。苏州桃花坞年画,前5年还有一个传人,现在已经没人做了。少数民族的史诗的讲述者也在一天天减少。赫哲族有门技术是用鱼皮缝衣服。以前只有一位姓吴的老人会做,但他去年去世以后,这门据说存在了几千年的技术就这样永远的绝种了。在一些少数民族和汉族混居的地方,少数民族已经不穿自己民族的服装了。外在的民族形式的消失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失。10年前我回丽江,小孩还会讲纳西族语言,现在回去看,纳西族的孩子已经开始讲普通话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抓紧时间抢救,只要留下来,留下来就有一切可能。

读书报:“抢救工程”的作用是在于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保护吗?

白庚胜:保护是被动的,我们要主动起来。民间文化遗产不是死的,我们要民间文化活起来,一是让有生命力的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将以展览、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艺术旅游、大量的民间艺术出版等形式让民间艺术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二是希望民间艺术能走进校园,而我们也将举办民间艺术的培训班,让更多的人走近民间艺术,另外我们要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民间艺术。

对民间文化应该是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相结合。一旦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此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抢救比研究更重要。

读书报:有人说,“抢救工程”带有小资性,过分强调传统会影响现代化的进程,您怎么看?

白庚胜:恰恰相反,它会配合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的社会是经济文化全面和谐的社会。现代化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也要创造精神财富。民族文化是历史的延续,利用好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会更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打个比方,在建筑工地上,挖地基深的地方肯定是要建高楼大厦。所以我们的抢救工程就是要深挖中国民族的文化根,来认识自己,认识传统。

“抢救工程”实际是一种保护,保护有两种,一种是静态保护,一种是动态保护。静态保护主要是摄影、摄像。还包括口头记录音乐,舞蹈。这是保存而不是利用。比如我们收集三寸金莲的资料不是要宣扬它,而是研究封建社会妇女的苦难史。通过大量史实的记录,分析它给妇女精神肉体上带来的痛苦。

读书报:抢救工作遇到哪些困难?

白庚胜:第一个就是观念的困难。刚开始时个别地方有阻力。第二个是关系的协调。部门之间关系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地方工作衔接不好,特别影响工作的开展。第三个是经费的困难。一年以来,我们的经费只有工程启动时的30万。冯主席很多时候是用自己的稿费进行一些抢救工作。中国的企业家可以赞助皇马来华,可到现在没有企业为这个工程出资。第四是人才困难。现在民协人员老化,真正有水平的专业人才不多。随着保护工程的进一步深入,学术人才、研究型人才会更加缺乏。我们希望更多这方面的人才加入到我们这个工作中来,需要大量各地的志愿者,出版人,院校加入进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