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备受争议的“蓝猫现象”

2004-06-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强国论坛”上一位叫做“梦里江南”的网友问中国视协卡通艺委会副会长傅铁铮:“五六十年代的动画好,恰恰证明了钱不是第一位的,关键是想像力和敬业精神。嘉宾不要老提钱的事情。”

傅铁铮回答:“谈到动画片不提钱是不行的,钱是第一位的。五六十年代,国产动画工作者全部被国家养起来,而他们的作品能

否流传、能否收回成本,与创作者、制造者完全无关。这样的情况使辉煌一时的中国动画业一步步地把自己关进了象牙塔,最后登峰造极的结果就是我们动画艺术家的作品从创作者手里直接进入仓库,根本无缘见观众,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国产动画基本上处于有作品而无产品、更无商品的局面。所以从市场的角度讲,中国动画从未有过辉煌。”

在这样沉闷的局面下,1999年一只跳闪腾挪的“蓝猫”登场。由总部设在北京的三辰卡通集团投资制作的《蓝猫淘气3000问》抓住科普卡通题材,首先赢得了望子成龙的家长的欢心,轻松击败很多艺术质量高出几个数量级的纯娱乐卡通片,迅速占领了包括中央电视台7频道、少儿频道、电影频道在内的国内1020家电视台,目前仍稳定在700余家。电视播出的地毯式轰炸,在2-14岁儿童的心目中,使“蓝猫”迅速成为继《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等经典片之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国产卡通形象。“蓝猫”刚问世时,招致青少年动漫观众的猛烈抨击,批评它缺乏艺术性,对话粗俗,知识点欠准确,网友更不客气地将其贬为“烂猫”。全国政协委员张开逊在一次卡通研讨会上,就顺手拈出“蓝猫”卡通片和图书8处科学技术、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错误。据说三辰卡通集团董事长孙文华曾专门委派一名副总经理登门拜访张开逊,事后在北京组建了名家牵头的科普委员会和卡通艺术委员会,专司“蓝猫”卡通作品把关。时至今日,不论是“蓝猫”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都承认一个基本事实:蓝猫的成功,主要不在艺术创作上,而在于它的市场推广。

从2001年9月3日央视开播“蓝猫”起,三辰卡通集团公司在北京组织蓝猫产品营销公司,大规模组织“蓝猫”衍生产品的开发,建立蓝猫品牌的专卖网络。“蓝猫”形象走下荧屏,迅速扩张到音像、图书、文具、玩具、服装、制鞋业、食品、饮品、保健品、日化、自行车、家用电器等十几个行业,在“蓝猫”品牌下涌现出6000多种儿童消费品。目前三辰卡通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儿童消费品生产供应体系和专卖网络,现有14家生产制造型专业公司、13家区域销售公司,2400多家“蓝猫专卖店”,平均每个地市7家以上专卖店,蓝猫专卖柜102家。此外,还有蓝猫童鞋专卖店/柜407家,蓝猫服饰专卖店46家。2004年又开设了222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店。据估计,蓝猫专卖体系2004年销售额将达到20亿码洋。

尽管不断有传闻说三辰卡通集团内部纷争,但蓝猫产业毕竟已经打造出一条以卡通形象为龙头、跨行业的“艺术形象-品牌商标-生产供应-整合营销”的“产业生态链”,架势接近一家集影视传媒―――工业制造―――商业零售特征为一体的复合型大企业。产业界对“蓝猫”的最新批评是品牌授权过多、战线过长,像跑马圈地似的迅速覆盖所有儿童市场领域,稀释了品牌,还会影响到品牌的安全性。《财经时报》在一篇题为《蓝猫“罗生门”》的述评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蓝猫既想做迪斯尼,也想做耐克或沃尔玛,那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哪个也做不好!”而接近三辰的人都知道,迪斯尼+耐克+沃尔玛,正是孙文华雄心勃勃的追求。该报引述上海的市场策略专家陈奇锐的观点:“蓝猫目前的做法,可能是先发展再规范,思路不错,但执行下去就会发现很难走通,因为实际上它的队伍和管理很难适应这么多行业的要求。蓝猫在创新差异化、整合社会资源上做得很好,现在需要聚焦,赶快作出决定,把资源集中投放在最容易成功的产业、市场大的产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