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人的“环保运动”

2004-06-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如果你有8万块钱,你拿它做什么?买车?是啊,按现在的价码,能买辆车了;买房?不错,买套房子,首付也够了;留做子女教育费?这更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安排。对我的同事舒志钢先生来说,这8万块钱实在太重要了:工薪一族,单亲父亲,上中学的女儿前程攸关。然而,这位老兄最近却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举动:花8万元自

费编辑出版了《21世纪初中国生态年鉴》,并发起了一次生态保护宣传公益活动,请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将上千册《年鉴》分赠给政府环保部门、社会团体和公共图书馆。

两年前,当志钢先生对我谈起他正在编辑这套工程浩繁的大书时,我没少给他泼冷水。你想,这样一套本应由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编写的专业年鉴,以你一介编辑的匹夫之力,不正像是蚂蚁搬山吗?即使编成了,在面临市场激烈竞争的当今出版界,又有谁肯为你出版这本不会有多大经济效益的书呢?谁知这位长期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仁兄,有一种认定目标九牛不回的犟脾气。他四处搜寻八方奔走,挑灯夜战焚膏继晷,历时三年,终于把这部号称“中国当代生态断代史料”的大书编成了,而且,在出版资金无着落的情况下,毅然“擅自挪用私款”,将留着给女儿上大学的8万块钱,全贴补在了这项环保公益活动上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如今有人讲高消费,几十万元吃一顿饭;我这也算是一次高消费吧。有人讥他傻,笑他像唐・吉诃德那样,干着自不量力的事。可他却说:“仅投这么点个人资金就办了件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这笔钱花得太值了!”

近些年来,从上到下,从官到民,关注环境问题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与环境有关的各种新闻报道、随笔杂文、报告文学以及政府文告,也大量散见于各类报刊,但此前尚没有一部将这类文章资料汇编一处的文献型出版物。《年鉴》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收集选编了1999年下半年至2003年上半年期间1200位作者撰写的2800篇文章,共300万字,全方位地记录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生态现状和生态保护、绿化造林、动物保护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以及重大生态事件,并且将视野扩大到国外,从全球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国、北京的环境问题。这部由众多记者、作家、学者、政府官员、环保志愿者和自由撰稿人共同完成的大作,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可以说是一部兼有多种功能的图书:它是给所有关注当代中国生态状况的人阅读的报告文集;是政府部门工作的参考资料;是生态保护的宣传材料;是提高青少年及全民环保素质的辅导读物;也是一份随时可供查阅的中国生态环境总况备忘录,一本中国式的“生态白皮书”。同时,书中还收有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辛辣的生态杂文评论和优美的生态随笔短文,为全书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思想性。读之,同为编辑的我不禁要为志钢先生的匠心而暗暗叫绝了。

我后来得知,志钢先生编这部大书的初衷,只是为了读到这样一本书。遍访京城书店而不得,又痛感这样一部书对当今中国和北京之必要,于是干脆自己来编。有人说今天的中国只有专家、教授、博导而没有知识分子,理由是知识分子应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代表,而现在的人们忙于经营自己的种种,已失去了那种精神。但在志钢先生身上,我又看到了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尽管他没有太多耀眼的头衔和光环,但谁能说他不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呢?

2003年,舒志钢在可可西里与获救的小藏羚羊在一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