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书的态度

2004-06-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不读书的时候总想说话,读了书之后却懒得言语。有时候真的就怀疑读书到底给我了些什么,这样想便开始担心自己的读书。大概是爱默生说过:与其读书成为别人的卫星,不如不读书而成为一颗行星。中国人不这样说,郑板桥就愿意做“青藤门下走狗”,看样子是乐于做颗卫星了。我呢,很是向往行星的轨迹,却又惧怕不学无术

的无知。培根说遍了读书的好处,我又期待成为一个明智的人,明辨的人。于是就这样糊糊涂涂地读了几年书,竟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同时却开始对培根只论读书的好处与方法而不言读书的态度有些不知足了。

后来翻梁任公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论及戴震称:“‘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二语,实震一生最得力处。盖学问之难也,初涉其途,未有不为人蔽者,及其稍深入,力求自脱于人蔽,而己旋自蔽矣。非廓然卓然,鉴空衡平,不失于彼,必失于此。”有时就想,是否读书也该如戴震做学问呢?若真做到了这一点,不但免于固步自封妄自称雄,又能免于随人跟风沦于卫星,岂不是很好?若爱默生晚生百年,听到梁先生的话,怕真的要做一个爱沉默的学生了。

玩笑归玩笑,有时真的如文章开始所言:喜欢沉默地读书,读书后沉默。沉默地看一些自称“读书人”的人浮躁空洞的读书感悟,自以为是的读书发现,漏洞百出的注解批评。老是觉得他们很可怜,原来以为只有初读书者才如此,后来才

发现有些所谓的学者教授也充斥其中。不亦悲乎?

总是想:读书这东西,在“己于人”方面,要“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蔽人”,在“文与人”方面,要“不因人废言,不因言废人”。这都是读书的态度,也是宽容的态度。如若不然,怕有失于浮躁。浮躁的读书人总是很功利地挑书,“文以人传”,政治风气,社会风俗,因人废书,在所难免。读书不该是件功利的事儿。书很多,好书却寥落得很。“文以人传”只是道德水准的选择,而不是秉性怡情的读书人的首选。好书是淘出来的。我独喜欢自己淘书,乘兴而读,兴尽而藏。这样的机会很少,多会是“乘兴读,败兴扔”。但失望之余偶获希望,岂不是“蓦然回首”的喜悦?时过境迁,文以人传,又何尝是件好事儿?真的读书人,怕不独于此,或异于此吧!

在我读的书中,大部头的名著很少,不知道是不喜欢,还是别的原因。源于此吧。一直难入高人堆里高谈阔论,却偏安一隅,在明清稗史笔记之中,聊寄余乐。张宗子之《陶庵梦忆》,旧时王谢,时值沧桑,山河巨变,家园破碎,辛苦遭逢,自有感慨,文笔清新,毫无枯涩。时有隐逸气,有豪迈感,有离合情,有遗民心……以前偏爱锋芒毕露的杂文,现在却甚喜清静淡然的小品。怡情冶性,是我读书的追求。“追求”二字总觉不若“向往”。“追求”怕是求不到却又追到,而“向往”则永远有一种距离感,似乎向往这“怡情冶性”更好。总想每读书之后,就有一种“逸”的感觉,总觉得“逸”字就是心旷神怡。《汉书》上说:汉武帝读司马相如《大人赋》说“飘飘有凌云气”,这种“飘飘有凌云气”

想必也是一种“逸”吧!不过好像这是一种感受,而不是读书的态度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