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申遗风波”让我们思考良多

2004-06-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5月初,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正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消息一出,舆论立刻哗然。“捍卫端午节”的说法频见于媒体报端,周和平焦虑地

说,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国外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还有报道说,我国文化部门也立即“闻风而动”,正加紧准备将所有的传统节日打包,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然而,事实仿佛和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反讽。有记者近日采访了到长沙宣传“中国湖南―――韩国文化周”的大韩民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赵焕复和文化参赞柳在沂,柳在沂表示中国所称的韩国“端午节”其实叫做“江陵端午祭”,不包粽子、不划龙舟、不纪念屈原,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根本不是同一回事。韩国的农历五月初五的“江陵端午祭”其实更像是韩国青年男女的节日,在这一天里,年轻男女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5月13日《北京青年报》)

什么事情都一样,跳得越高跌得必然越重,舆论也不例外。当我们把这件事情炒到事关民族荣誉的高度,民族情绪被激发到高潮,而不久之后竟又发现,原来“彼端午”并非我们的“此端午”,人家申请的是人家的遗产,与我们本不相干,而我们却为此“焦虑不已”、“口诛笔伐”甚至“愤怒万分”。真不知道,“虚惊一场”之后,我们该有多么尴尬;即便别人不来笑我们,或许我们自己也要为自己的“过度激动”而发笑了。

诚然,“申遗风波”也许不久就将从我们的视野里淡出,被我们遗忘在舆论一刻也没有停休过的热闹当中。然而,“为了忘却的纪念”,笔者有关此次风波的思考,却着实良多。

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对于“可靠消息”,我们是怎么去证实的?该大学教授的行为无疑可以被视为是爱国的表现,然而一个理智的民族并不应该因为他是爱国的,就对他的“可靠消息”不加任何的证实全盘采信。普通民众信了,舆论媒体也信了,或许都还好说,但是政府文化部门居然也轻易地信了,这实在是有些让人难于理解的。事实证明,正是有关部门的“深信不疑”,才造成了后来的“以讹传讹”,以及造就了让国人蒙羞汗颜的笑话。其实,对“可靠消息”进行一番证实并非难事。我们只要稍加向有关方面进行问询,或者查阅有关的资料,就可发现,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并非我国的端午节,他们的节日中有数种祭典和假面舞剧,还有农民乐舞比赛、投壶、摔跤、打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棋王比赛等文娱节目1000多个。从五月初一到初十,还举办全国性的盛大的“乱场”(庙会集市)。这些都明显地告诉我们,人家的“江陵端午祭”和我们的并不是一回事,即便人家的这一节日真的是源自我们,但至少人家也进行了“实质性再创造”,借用关税法上的有关概念,是可以适用“原产地保护”原则的。联想到前不久“长寿岛”谎言的败露,其实“百岁老人”的真面目同样可以被轻易地揭穿,然而我们却让该岛“长寿”了如此之久。看来,我们是真的太缺少“怀疑一切”的精神,太容易相信一切了。

退一步说,即便人家“申遗”的就是我们包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我们又该如此“焦虑”和“激动”吗?去年,也传出上海外滩要“申遗”的新闻,那些哥德式、拜占庭式建筑,确实是人类文化的遗产,但这并没有引起西洋那些文化原产国的惊讶和尴尬。人家很自信,我们原产地保护得更好,后引进地的保护对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的传统节日,被别人吸收,并且闹到要“申遗”的地步,这足以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极大魅力以及人家对我国文化的宽容和发扬光大,这真的该值得我们如此切齿吗?要知道,我们可正在为自己的青年人喜欢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而充满遗憾呢!

对待文化,我们理应有一种更加平静和宽容的心态。文化本无国界,界限清晰毅然决然地区分“你的”和“我的”,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我想,联合国宣布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无非也就是为了鼓励各国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但是“申遗”也绝不是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唯一方式。相反,我们的工作应该更多的放在“申遗”之外,例如别让国人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就别无其他。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只要我们自己把自己的节日重视好了保护好了,在“申遗”这件事上,别人硬抢是绝对抢不走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