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法墨迹本 传真书法真实性

2004-06-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最近,记者在中国书店和三联书店等地,看到了一批新出版的,可谓是“下真迹一等?的历代书法名家墨迹本。这对于广大书法学习者、爱好者而言,无疑有如雪中送炭。

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末至今,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书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繁荣,以至形成了“书法热?。这期间,碑刻书法字帖得以大量的出版

发行,仅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颜真卿书多宝塔碑》、《柳公权书金刚经》、《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3本碑帖,就一版再版,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销量。这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书法和对传统书法的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当时刚刚觉醒的书法教育事业带来一线生机;更令书法出版、编写、发行人员从中看到了无限希望。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佳作充栋。书法碑帖更是浩如烟海,但碑刻帖因其年代久远,历经翻刻磨损,已难觅其用笔之处。这样一来,使得书法学习者无不为刻帖之笔法、墨法所困惑。而解决这一困惑的唯一办法只有通过学习、欣赏书法名作的真迹藏品来实现。但书法名作真迹的收藏,由来久矣。在晋唐已蔚成风气,帝室尊为“有国之重宝?,民间亦视为“稀世之珍奇?。虽朝代在变,藏家在变,但无论是官是私,收藏之风相沿不辍。到明清达至极点,藏家从达官显贵、文人士夫到大商富贾,竟将有无翰墨收藏,作为雅俗之分野。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代书法名作真迹已成为国家文物,由于当时政策与经济条件所限,基本均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到90年代,虽然上面提到的这些碑刻书法字帖已经有了很大的发行量,但仅是作为书法教育的普及范本来发行。而经历了十余年广泛的群众学习书法风潮,现有的这些碑刻字帖已远不足以适应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书法艺术日益高涨的学习、欣赏要求。

相对于市场的需要和书法爱好者对书法字帖的新要求,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历代碑帖放大系列?,将原碑刻字体加大。西冷印社出版了“颜、柳、欧、赵碑帖及其笔法?,编辑运用文字形式对碑刻帖的用笔方法加以讲解说明。这些无疑都是为了突出强调用笔,但这一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仍是不能够让学习者真正领悟到其笔法、墨法的真谛。对于一般的书法学习者、爱好者而言,提到颜体,都会想到众所周知的碑刻书法字帖《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其印象是结体宽博方正、点画浑厚劲健。但是颜体的风貌是多样的,他由学习张旭入手,上溯“二王?、远追汉魏,其笔法具有多种面目。西冷印社在1997年出版了他的传世墨迹《颜真卿祭侄文稿》,通过这篇墨迹本可以看到,晚年的颜真卿在得知自己的侄子死于平叛的战乱之中后,怀着极为悲痛的心情为其写下的祭文。这篇绝世行书佳作远不同于公文式的《颜真卿书多宝塔碑》的风格,其墨色有枯有润、用笔疾徐相间,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丰富的用笔技巧,达到了内容与技法贯穿于感情的高度统一。这即是一个书法家在其碑刻本与墨迹本的迥然不同。

随着高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影印水平的提高、印刷材料种类的丰富,使得许多以前因真迹的珍贵性与特殊性而未能出版的书法名作墨迹本终于得以同广大书法爱好者见面。近年来,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西冷印社、荣宝斋出版社等,纷纷将一批故宫珍藏的历代名字墨迹本出版发行。特别是一些明清著名书法家的行书墨迹精选,因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而最为书法爱好者所喜闻乐见。像明代的祝文明、徐渭、董其昌及清代的刘镛、郑板桥、金农的墨迹本等,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书法家所作诗稿、文稿、尺牍,也包括一部分艺术创作。它们因为是墨迹,所以令学习者从这些大师的用笔、用墨上,都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修正了因看刻本所形成的误解;又令欣赏者体会到书法家因其情感与美学观点,在书写不同内容时的不同流露以及书法家所处不同时代而形成的时代审美风格。如《祝文明行书手卷》笔资灵动而跌宕,墨气似燥而实润,行气畅达而跃动,可谓云烟满纸,一片神行。而《徐渭行草书二种》让学习者看到的是书法家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表现自己的感情与抱负而诉诸于笔墨,执管疾书。笔锋饱沾浓墨,在绢素上提、转、使、按、点、画、腾、飞、笔断意连、相互呼应、左顾右盼的生动气息。这些墨迹本的特点,是刻帖所无法表现的。

书法墨迹本正是以这种“下真迹一等?的特殊性,满足了广大书法爱好者较高层次的要求,还原了历代书法名字的线条笔法与墨法虚实的真谛,传真了书法的真实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