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逍遥浪子看“江湖”

2004-06-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将田松目为浪子,恐怕不止我一个人。有一阵子,田松的手机铃声都是典型的浪子之歌《沧海一声笑》的曲调,其人之浪子情怀,昭然可见。虽然中国人通常将“浪子”视为一个贬义词,但我称田松为浪子,实在是将这两个字当作一顶“桂冠”给他,他也明白此意,所以总是欣然受之。

田松之为浪子也,风流倜傥、女友

众多特其余事耳,他主要是一个思想浪子或者精神浪子。田松近年活跃于科学文化界,特立独行,离经叛道,经常有与众不同的思想成果展露。其特点为以“语境分析”为利器,经常于众人习以为常处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浪子是必定要行走江湖的。这次田大浪子写了一本《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专讲中国当代的“民间科学”问题。他将民间科学比喻为“江湖中的科学”,意思是与学院里的科学不同的另一种活动。

在今日中国社会中,有人数相当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科学训练,但是疯狂地热爱着科学研究――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在从事科学研究。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而丢掉工作、失去家庭、饱受冷眼、忍受贫困。他们经常采用上访、投书报刊、投书或造访权威名人(主要是科学家或知名学者)、散发自费印刷的“成果”、不请自来跑到大学课堂上开讲等等行动,谋求社会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承认。我本人从1978年春进入大学学习,就多次目睹过这样的人物。记得有一次,在某教室的讲坛上,一位精瘦的、面目晦暗的演讲者,眼中燃烧着欲火,讲到激越处,他紧握拳头,大声问道:“为什么上帝偏偏要选择我这样一个小人物来揭示这宇宙间的大奥秘呢!”这些人通常总是相信,自己就是受到打击压制的哥白尼、伽利略。他们被本书作者称为“民间科学爱好者”。

本书首先就是为这一群人而写的――尽管他们看了本书十九会感到愤怒和悲哀。书中提出了“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个概念(指拒绝按照当前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规范行事的科学爱好者),以区别于“业余科学爱好者”(指并未在科学机构任职、但是愿意按照当前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规范行事的科学爱好者)。在若干重要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些“民间科学爱好者”之所以会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方法。

特别有价值的是,本书作者认为,“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年龄下限是30岁――他的意思是说,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如今中国已经失去了大规模产生“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社会土壤。也就是说,“民间科学爱好者”是计划经济+理想主义的产物,而这两样如今都已经接近穷途末路了。

本书值得广大民间科学爱好者和媒体从业人员认真阅读。前者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致虚掷年华(作者为他们指出了几种出路);后者可以从中得到告诫,避免宣传失误―――媒体经常出于好意而宣传这些民间科学爱好者,结果使这些人更为狂热和沉迷,表面上是“支持”了他们,实际上是在害他们。

本书是一部悲天悯人之作,也是国内第一部此类著作。对于我用“悲天悯人”四字,田松颇为韪之,认为深得其心。从浪子情怀出发,田松本来对这些狂热者是会同情的,甚至可能有些尊敬(仅仅从人格的意义上说)。但是我们田大浪子本人却是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并且据我所知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理学(科学史)、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两个博士学位的人,在物理学和科学哲学方面都受过正规训练,学院得很,和“江湖中的科学”有天壤之别。

正是这种反差与张力,使田松在本书中对“民间科学爱好者”既抱有同情,又反复指出他们的追求是虚妄的。田松为他们指出的道路是一种“改邪归正”的道路――建议他们接受科学规范,设法使自己从“民间科学爱好者”向“业余科学爱好者”转化。不过,田松这一片婆心能不能被“民间科学爱好者”接受,我看是很成问题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