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欧洲:四天连颁四大奖

2004-06-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摩洛哥作家本・杰伦获都柏林文学奖

本・杰伦捧得都柏林文学奖《这眩目致盲的光》英文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著名的摩洛哥小说家,龚古尔奖得主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以其小说《这眩目致盲的光》(This Blinding Absence of Light),6月17日获得了本年度的IMPAC都柏林文学奖。该奖号称世界上为单本小说所设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奖金10万欧元。

都柏林奖评委会认为,《这眩目致盲的光》是一部“小说杰作”,并盛赞其“炽热的朴素和美”,以及“语言的明澈”。小说法文本早已成为法国的畅销书,其故事基于真实事件写成,叙述了男主人公在摩洛哥沙漠中一座地下集中营内渡过的20年骇人听闻的岁月。此类集中营为已故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为监禁政治犯而设,很多人在全无阳光的窄小地牢里,被关押数十年之久。当地牢于1991年打开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囚犯得以幸存。评委会的一位发言人说:“这部关于蛮地和幸存者――那些‘活尸’的小说,同时动人地描述了无限的恶,以及人类求生精神的力量。”

本・杰伦1944年生于摩洛哥北部城市非斯(Fez),1961年移居法国,并以法文写作,其作品是纯正法语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特别是说书人)风格的完美结合。出版于1987年的《神圣的夜晚》为他赢得了当年法语文学的最高奖――龚古尔奖,并使他成为北非法语区阿拉伯作家获此奖的第一人。此书在中国内地有译林出版社1988年的中译本,不厚,当年只售一块六毛五,但译笔甚佳,现在再读,仍感文辞优美。头一页写道:

我很高兴终于来到这里。你们是我的解脱,是我眼中的光明。我有许多好看的皱纹。额上的皱纹是真相的磨难留下的印记。它们是时间的谐音……

小说讲述一个屈从父命,女扮男装的女孩终为封建宗法制度和恶势力所害的故事,尽管充满批判精神,但当年连哈桑二世也曾电贺本・杰伦荣获龚古尔奖。

1988年,本・杰伦出版了《为女儿讲解种族主义》一书,并获联合国之友的“全球宽容奖”,1994年又以《被撕毁的人》获颁地中海文学奖。有人预言,倘若再有非洲作家获诺贝尔奖,那末,本・杰伦恐将当仁不让。因此,我们今后可以对这位作家多些关注。

都柏林文学奖由都柏林市议会、市政府和IMPAC公司共同主办,用以奖励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以任何语言写成的文学精品。今年的候选书目由世界47个国家的162家图书馆推荐,其中35部系由外语译成英文,《这眩目致盲的光》译自法文,因此,10万欧元奖金将由杰伦和该书的英译者琳达・卡沃代尔(Linda Coverdale)分享,杰伦得7.5万欧元,卡氏得2.5万欧元。去年的获奖者为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Orhan Pamuk)的《我的名字是红色》(My Name Is Red)。

上周,都柏林对出自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小说《尤利西斯》中的“布鲁姆日”100周年的盛大庆典,以及投入甚巨的都柏林文学奖,无不反映出都柏林力图在世界文学地图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勃勃雄心。

匈牙利作家获德国书业和平奖

本报特约记者钦文发自德国维尔茨堡 一年一度的德国书业和平奖6月16日揭晓,获奖者是现年53岁的匈牙利作家彼得・伊斯特哈吉(Péter Esterházy),他同时得到奖金1.5万欧元(约合1.8万美元)。

伊斯特哈吉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迄今最重要的作品是2000年出版的《天之谐》(Harmonia Caelestis),这是一部叙述家族历史的长篇小说,此次获奖也与该书的成就大有关系。

伊斯特哈吉家族在匈牙利数百年的历史有着特殊的地位,涌现过多位政治家、外交家,在政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正像所有的大家族一样,盛衰无常,进入20世纪以后,终于走向衰落。与其他同样题材的成功作品一样,这部家族史小说叙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衰亡史,正由于这一家族与匈牙利,甚至是欧洲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作家实际是从一个侧面,书写了他那位于欧洲中部的祖国苦难深重的历史。本书在匈牙利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认为是一部直面历史的杰作。

这部将近千页的作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也许是作家本人曾经当过系统程序员的缘故,虽然枝节繁多,既有“白首话玄宗”的掌故,也不乏作者抛开主导情节的玄思,因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部长篇倒可以看作在一个总体叙事框架下的中、短篇小说的杂和。由于这一特征,颁奖委员会将伊斯特哈吉称作乔伊斯的传人。小说虽然围绕着暴力和恐怖对人性的摧残这一主题展开,但并没有停留在对苦难的叙述,作家始终坚信人类可以借助悲痛和嘲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复活”。

伊斯特哈吉1950年生于布达佩斯,在匈牙利属于后现代作家群体,除了小说、散文之外也从事剧本创作,由于其杰出成就,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此次获得在德国知识界具有重要影响的书业和平奖,可谓名至实归。颁奖仪式将于10月10日法兰克福书展期间举行。

澳大利亚新秀获萨缪尔・约翰逊奖

本报记者王胡综合报道 澳大利亚女作家安娜・芳德(Anna Funder)以一部描写前东德社会的处女作,击败了多位著名作家,赢得了今年的萨缪尔・约翰逊奖(Samuel Johnson Prize),并获奖金3万英镑。

由BBC第4频道主办的萨缪尔・约翰逊奖,是英国最重要的非文学类年度书奖,评奖范围涵盖传记、旅游、科普、艺术和时政类图书,只要以英文写作,并在英国出书的任何国家的作者,均有资格获奖。今年的颁奖典礼于6月15日在伦敦的萨沃伊酒店举行。

安娜・芳德1966年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目前定居悉尼,曾当过律师和电视制片人。1997年,她曾作为驻校作家,赴德国波茨坦的“澳大利亚中心”工作。此番为她赢得大奖的《秘密警察的国度:柏林墙背后的故事》(Stasiland:Stories From Behind the Berlin Wall)是她出版的第一本书。

进入今年萨缪尔・约翰逊奖决选名单的还有比尔・布赖森的科普作品《万事简史》和安妮・艾波鲍姆的史著《古拉格》。《古拉格》是今年普利策奖的得主,而《万事简史》的作者布赖森,则是著名的畅销游记作家。

《秘密警察的国度》一书的出版商格兰塔(Granta)是一家没什么名气的小出版商,此番却击败了包括道布尔戴、企鹅和哈泼柯林斯在内的多家出版巨头而获奖。该出版社的发言人兴奋地说:“无论对安娜还是对我们来说,面对大得多的竞争对手,这都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胜利。”

《秘密警察的国度》集录了一系列前东德政权治下的人生遭遇,虽然读来未免有些荒谬可笑,甚至耸人听闻,却尽皆事实。书中估计,在前东德,平均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为秘密警察工作。

“票友作家”获安万特科普书奖

本报记者王胡综合报道 几乎全无科学背景的美国畅销游记作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以一部“十万个为什么”式的“科学票友”之作《万事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击败了众多老牌的专业科普作家,一举夺得了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Aventis)奖,并获奖金1万英镑。

今年安万特奖的六人评委会主席罗伯特・温斯顿(Robert Winston)教授,在6月14日于伦敦举行的颁奖典礼上说:“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通过一种富于智慧和极易理解的方式,将使科学与最广大的潜在读者联系在一起。”

安万特奖由英国皇家科学院创立于1988年,自2000年开始由赞助商安万特公司冠名。此前的获奖者包括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和进化论学者斯蒂芬・杰・古尔德。

布赖森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写过《欧洲在发酵》和《一脚踩进小美国》这样大受欢迎的徒步游记。他在《万事简史》的前言中说,此书是关于天下万物和万千生命的。从大爆炸到人类开始主宰地球,“这是一本讲述这一切如何发生的书,”作者写道,“特别是关于我们如何从微不足道发展到举足轻重。”

《万事简史》去年5月出版后,大受读者欢迎,并进入网上最大书店Amazon.com去年最畅销图书的十甲之列。布莱森天生具有将枯燥的东西讲得引人入胜的本领,《纽约时报书评》也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万事简史》有望成为现代科普的经典之作。”

中华读书报去年5月专文介绍此书时,曾评价道:这位科学“票友”的成功,也许再次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本好的科普书,如何讲述比讲述什么更重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