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批评探索:理论的终结?”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4-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由清华大学外语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主办的“批评探索:理论的终结?”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6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参加协办本次研讨会的单位有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美国芝加哥大学《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杂志以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出席研讨会的60多位正式代表分别来自欧洲、北美、

南美、澳洲的十个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会议期间,一大批国际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包括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希利斯・米勒、国际文学理论学会顾问、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等)、哈佛大学出版社人文部主任林赛・沃特斯和多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主编(包括《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比较文学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国际英语文学评论》(ARIEL),《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南大西洋季刊》(SAQ)等)前来赴会与中国学者进行对话,会议工作语言为英语,会后精选英文论文将分别选发于上述刊物,并将结集由新加坡时信出版公司出版。会议将讨论下述几个议题:(1)当代文学理论的反思;(2)建构一种阐释理论:东方与西方;(3)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研究;(4)从中国的视角阐释西方文学;(5)从西方的视角阐释中国文学;(6)文化翻译和理论批评阐释;(7)文学文本的语象阐释;(8)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重新阐释;(9)后殖民及流散文学的重新阐释,(10)面对文化研究冲击下的文学理论之未来前景,等。会议由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外语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主持。在开幕式后的首场大会发言中,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和王宁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在会议之前刚刚被聘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的詹姆逊在发言中旁征博引,讨论了全球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赛伯精神”,它在某种程度上对乌托邦的想象和意识形态建构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王宁在发言中则从文学修正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在西方文化翻译和文学理论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它的产生对在一个全球语境下重新书写世界文学史无疑是一种促进。在会议上发言的中外著名学者还有希利斯・米勒、W.J.T.米切尔、米兰・迪米奇、托马斯・比比、刘康、谢少波、张旭东、鲁晓鹏、申丹、陈永国等。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提高人文学术期刊质量”的专题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国际学术期刊主编们和一些在中国学术期刊的主编们济济一堂,就如何在当今这个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全球化时代学术期刊的生存及质量提升交换了意见,并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