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元培留德生涯之一瞥

2004-08-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蔡元培1909年7月24日致陈介明信片

近从朋友处借到一部《蔡元培书信集》。此书由高平叔、王世儒编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分上、下两集,共

收录蔡元培先生致他人的信函与电文共1671件,起自1894年,终于1940年,通讯对象几乎涉及近现代中国军政财文各界要人。粗粗浏览一过,深感此书分量之重,它不但是研究蔡元培先生生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也是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珍贵文献。因此想到自己手头也藏有几封蔡先生的手札,而且是其上世纪初首次留德期间所写,既忠实记录了他留学生涯的片段,又为《蔡元培书信集》所未收,想为爱慕蔡先生道德文章者所关注,故不敢私密独享,谨在此披露之。

蔡元培一生曾多次赴国外留学、考察,然1907年的留学德国,则是他生平第一次踏上欧洲大陆。他在《为自费游学德国请学部给予咨文呈》中称:“窃职素有志教育之学……德国就学儿童之数……欧美各国,无能媲者。爰有游学德国之志,曾在胶州、上海等处,预习德语。……职现拟自措资费,前往德国,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至少以五年为期,冀归国以后,或能效壤流之助于教育界。”(转引自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由此可见,蔡元培的此次自费留德,是作了充分准备并有明确目标的。这一年的初夏,已年近不惑的蔡元培随清政府驻德公使孙宝崎赴德,开始了他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涯。这段经历十分艰苦,因为不是公费留学,蔡元培必须自措经费以维持不菲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他在驻德使馆中兼职,每月可获银30两;他还担任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兄弟四人的家庭教师,为他们讲授国学,每月可得酬100马克;而他当时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教科书及学术专著所得到的每月100元收入,则全部用来维持国内妻子儿女的生活。蔡元培在德国的学习生活就是这样紧张而忙碌,难得有片刻的空闲。

蔡元培初到德国时住在柏林,主要补习德语,为考柏林大学作准备。后因柏林大学的入学手续严谨繁琐,蔡元培感到多有不便,遂于1908年8月改往莱比锡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关于这段经历,蔡元培曾自述:“我在柏林一年,每日若干时学习德语,若干时教国学,若干时为商务编书,若干时应酬同学,实苦应接不暇。德语进步甚缓,若长此因循,一无所得而归国,岂不可惜!适同学齐君宗颐持使馆介绍函向柏林大学报名,该大学非送验中学毕业证不可,遂改往莱比锡(Leipzig)进大学。”(《自写年谱》)我收藏的蔡元培信函皆以明信片形式写于他留学莱比锡期间,先抄录两片于下:1908年12月14日致陈介(从来比锡发往柏林)

前在柏林奉教,甚快;别后又承赐精丽之片,尤感。承示拟于年假偕夏君来此,甚所欢迎,惟弟等拟游Dresden(山水秀丽,音乐尤著名),如公来此后能偕往则大好矣(并请转致夏公)。蔗青先生惠鉴弟培顿首1909年7月24日致陈介(从来比锡发往柏林)

惠片谢谢。夏君已到此盘桓,颇乐;惜贝君既匆匆返英而公及胡君竟未来游也。闻公得家庭之乐以助长学问之兴会,良可艳羡。蔗青先生弟培顿首

蔡元培的这两封信都是写给陈介的。陈介(1885 1951),字蔗青,湖南湘乡人。早年留日,1907年留德,在柏林大学攻读法政。1912年归国后任工商部商务司长及外交部常务次长等职,1938年起历任国民政府驻德国、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大使,1951年病逝。信中夏君指夏元?(字浮筠,夏曾佑之子),当时亦就读于柏林大学,后获理学博士学位。他和蔡元培的关系较为密切,“夏君每日于大学课程听完后,常到我寓,同往旅馆晚餐,或觅别种消遣”(蔡元培《孑民自述》)。1921年春,他曾和蔡元培同赴柏林,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次年译出《相对论浅释》(1922年商务版)。在德国诸城市中,莱比锡风景平常,而邻近的德莱斯顿(Dresden)则以山水风光秀丽而著称。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曾自述:“我在莱比锡三年,暑假中常出去旅行。德国境内,曾到特来斯顿。”1908年底,蔡元培写信给陈介,约学友们在假期同游德莱斯顿。次年夏,应约前行的除了夏元?,还有一位“贝君”,此即中国最早到西方学习建筑的贝寿同。贝家与建筑极有缘分,当今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即贝寿同的侄孙。贝寿同当时也在德国留学,毕业于夏洛顿盘工科大学,回国后执教于苏南工专及南京中央大学,并在两校创办建筑系,是我国建筑界的前辈。和陈介一样未曾前往的“胡君”是胡仁源。他早年留日,后转学英国,毕业于待尔模大学。回国后曾在蔡元培之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译有《投影几何》、《圣女贞德》等。

蔡元培信中“闻公得家庭之乐以助长学问之兴会,良可艳羡”一句,颇可玩味。清末民初,在倡言平等、自由的同时,一些开明人士中开始出现夫妻平等的新风。1900年,蔡元培元配夫人王昭去世后,许多人来为他说媒,他主动向媒人提出男女婚姻绝对平等的五个条件:1、女子须天足。2、女子须识字。3、男方不娶妾。4、男死后女可再嫁。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以离婚。当时,这种“离经叛道”、“混淆纲常”的言论无异于在向封建陋俗开战。后经人介绍,蔡元培与黄世振(仲玉)女士结为夫妻。此女不但天足、识字,而且工书画,孝于亲。在婚礼上,蔡元培回答他人提问时称:男女之间,“就人格言,总是平等”,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妇女人格,提倡夫妻平等的思想。1921年,夫人黄世振不幸病逝,出于家庭、工作的需要,蔡元培不得不续娶。这一次,他提出的条件是:1、原有相当认识。2、年龄略大。3、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这样,周峻(养浩)成了他的第三位夫人。可见,在婚姻问题上,蔡元培始终坚持破除旧俗,树立新风,不愧为欲教人先正己的高尚人物!话题回到信上。当时陈介的妻子儿女同在德国,得享天伦之乐,其妻陈淑能文善书,在生活、学习上都堪称陈介的得力助手,故独自一人身在德国的蔡元培会触景生情,由衷发出“良可艳羡”的感慨。

蔡元培笔下所言“旅游”,并非仅仅只是一般人所谓的游山玩水,而是有其特定内涵的。1935年1月16日,《旅行杂志》主编赵君豪采访蔡元培,问到他当年在欧洲旅游的感想,蔡元培答道:“总括的说,我向来旅行,很注意三点:第一,是看一种不同的自然美;第二,研究古代的建筑;第三,是注意博物馆的美术品。”(赵君豪《蔡孑民先生访问记》,载1935年2月《旅行杂志》9卷2期)下面这张明信片,为蔡元培的言论作了很好的注解:1909年4月4日致陈介(从来比锡发往柏林)

此窟室为利俾瑟巴家之最古者,其名己见goethe所著《Faust》曲中。壁画皆十五世纪人手笔,此片摹其二方。蔗青先生鉴弟培拜白

公迩日作何消遣?弟于假期中读书以外时时观剧聆音耳。有时张、齐两同学高兴,作中国馔,则弟亦乃尝其一脔。

蔡元培在莱比锡大学时有一门选修课是美学,这是他很感兴趣的课程,他也因此对周围有关美育的事物非常注意,经常到博物馆、美术馆去看各种展览,上述信就是一个例证。蔡元培信中提到的“goethe所著《Faust》”,即歌德所著悲剧《浮士德》。歌德(1749 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浮士德》的创作一直延续了60年之久,是其付出毕生精力的巨著。这部作品概括了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欧洲近300年的历史,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的过程,深刻描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生活。蔡元培很喜欢这部作品,他不但购买原著阅读,观看原剧演出,还选修了“歌德之戏剧”、“歌德《浮士德》注解”等课程,甚至去体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如他在《自写年谱》中写道:“德国最大文学家哥德氏(Goethe)曾在来比锡大学肄业,于其最著名剧本《弗斯脱》中,描写大学生生活,即在来比锡的奥爱摆赫酒肆中(Auerbach)。此酒肆为一地底室,有弗斯脱博士骑啤酒的壁画,我与诸同学亦常小饮于该肆。”正因为蔡元培对《浮士德》如此喜爱,故在博物馆看到有关于作品的壁画明信片卖时,立即购买,并寄给朋友一起共享。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寄出的此片是用彩色石印的方法印制的,于今已非常少见,已可归入珍品一类。蔡元培信中所提“张、齐两同学”皆是他的好友。齐即齐寿山(字宗颐),乃齐如山之弟。他1907年初夏和蔡元培同乘一轮赴德,次年又一同入来比锡大学,交谊非同一般。齐寿山回国后曾任教育部佥事、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1965年逝世。张为张谨(字仲苏),是莱比锡最早的中国留学生之一,他和齐寿山在留德期间对蔡元培多有照应,这从此片中也可略见一斑(蔡元培寥寥数语,留学生简陋而又有情趣的生活跃然纸上)。张谨归国后长期在教育部工作,曾任上海国立同济大学校长、河北大学校长等职。

自古文人雅士之间,所谈除了生活琐事,文字往往还也常有学问政见在其中,他日研究历史,从这些资料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蔡元培先生的这几封信,虽文字不长,但片言只语中也有论学议事、记叙游历的墨迹在,涉及到他首次留德生涯中的一些真实片段,值得我们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