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

2004-08-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俗话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则是一种享受与乐趣。若能在热闹之外看出些门道,看出些趣味,使得自己既长见识又增知识,岂不快哉!

阅读金庸的小说,也是这样,既看武打的热闹,也看知识的趣味,这才是真正的享受。金庸小说,博大精深,绵延深厚,细细品味,能让你渐入佳境

阅读金庸,可以从科学知识的角度入手。最近面世的《串味读金庸》(天津教育出版社)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南开大学李正明教授的一部力作。它捕捉、开掘金庸小说中所蕴含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兵器机械、野外生存术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探讨心理学、社会学、起名学等人文层面的问题,带读者走进一个常被忽略的武侠小说的知识世界。它在金庸的武侠文化和大众的欣赏情趣之间,搭建了一座跨文化交流的平台,让读者全面了解金庸作品中“知识就是力量”的内涵。该书名为《串味读金庸》,意在把金大侠作品中闪现出的“知识点”作为美味佳肴,与读者共同串味翻炒一番,细细品味,奇文共赏,疑义相析,重新评价和开掘金庸作品的知识底蕴。

对于千万个金庸迷来说,有的人可能纯粹为了消遣,有的人则是被他的武侠故事所吸引,还有的人更是为了深入研究其中的武侠构筑元素,从而一遍又一遍地来阅读。金庸武侠小说畅销华人世界,为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所喜闻乐见,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千千万万的“金庸武侠迷”,对金庸作品中蕴藏着的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究竟了解了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呢

爱一行,钻一行,才能做到不盲目,才能成为内行。做事如此,读书也如此。金庸作品作为书林中独特的一枝,尤须下点功夫了解,用点心思体会。不然,仅属于消遣,仅得之皮毛,而享受不到个中三味。众所周知,任何一样东西,一件事物,能够持续流行而不衰,自有其独特的理由、独特的价值,广为流传40余年的金庸作品也不例外。

许多青少年读者偏爱金庸武侠作品的娱乐性,认为好看、刺激。其故事的百回千折,其人物的百态千姿,其恩仇的百怪千奇,其功夫的百炼千锤,确确实实让人不忍释卷,废寝忘食。在《串味读金庸》中,这种感性的娱乐性被梳理为野外生存术、物理大视野、化学创造的神奇、数学密码设玄机等理性章回,经过这种理性梳理,人物有了数理化的依托,恩仇有了科学的渊源,功夫有了技术和技巧的内涵。

金庸武侠小说让多层次、多方面的读者找到了自己的所好,这本身就是其价值所在。一本书的写作是作者的事,而怎么看则是读者的事。不过,了解写书人的初衷,对阅读如同辨识路标一样重要。金庸先生曾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的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串味读金庸》一书通过“生命之剑,灵性之剑”“手足剑・鸳鸯刀”和“教与学中的哲学”等章,揭示了动物与人及大自然的依存关系,道出了合作、协同作战的技巧,深刻论述了“师徒互择”、“智愚相倚”、“高徒未必有名师”等教学哲理;剖析了金庸作品中很多掩藏在功夫、侠义背后的精彩,为我们展示出刀光剑影中所蕴含着的人情冷暖、道德高下、历史沧桑与人生追求。这正是金庸武侠作品的主要标志:不仅描述侠客义行,而且偏重展现“知识武侠”、“人文武侠”的人性的冲突和升华,揭示人生的意义。

真心偏爱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应当是读故事感其精神,赏招法悟其道理,如是才算看出了门道,入了正宗。《串味读金庸》一书正是跨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搭建的一个赏析“平台”,它在研究中创造性地注入了工程化的思维,用知识系统和逻辑系统判别对象的真伪,用文化系统和审美系统判别对象的优劣。它给我们标示出对金庸武侠小说的综合研究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观点,即不仅要注意传统的继承,还要重视研究的创新。尽管已具雏形的金庸文化学目前尚显稚嫩,但是只要抓住这两个方向锲而不舍,再加上“时势”、“需要”的造化之功,则今后它必将有长足发展,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