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快餐学术的几种形式

2004-09-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教育部8月底颁布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范(试行)》(据《中华读书报》9月8日),使学术规范、治学之道等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笔者作为一名“业余选手”,多年来喜读哲社类论著――尤其是当下学界新著,我在阅读中发现一些论著华而不实,就像快餐一样没有“营养价值”,并为这类论著总结了几条表

现形式,供读者们参考。

一、语言辉煌,思想贫乏。这类论著停留在“思辨性”的语言功夫上,或艰涩难懂,或慷慨激昂,有的甚至贯穿大量文学修辞技法,如将某事物比喻为什么什么,把某现象形容为怎样怎样,尽管语言上十分花哨,却很难从中读到有价值的思想。晦涩的文风,大多是从西方学来的(被称为“博士体”嘛!)。感情浓烈的文风,可以看作论著中的“性情文章”,如果只是作为一种语言风格,倒也无可厚非,但许多论著大耍语言技巧其实是为了掩盖其学术思想的空洞贫乏,因此学人应对这种语言辉煌的文风保持警惕,提倡“有话好好说”。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提出“治经”的六条原则,其中的“汰华词”一条就是说的这个问题。

二、泛泛而谈,以常理充当学术。这类论著不对学术问题做深入探究,而是将学术问题常理化,把常理的思路套到学问上。如笔者曾读到一位名人客串讨论他本来并不擅长的一个问题,这位名人将既在见解上针锋相对,又有共同思想渊源的两个学派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提出既不能只讲这样,也不能只讲那样,于是乎既要这样,又要那样。这能叫学术讨论吗?当然,什么是泛泛而谈,什么是学术思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一眼看透的。如有人认为一些对文化问题的宏观讨论太过空泛,另一些人则认为很有价值,这就需要大力提倡在学人之间积极的讨论来“去伪存真”。

三、形式规范至上,不讲思想价值。这类论著多是为直接获取学术上的功利而做,在形式上显得规范严谨,内容却多是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高校学子应付差事之时;或循规蹈矩、了无新意――平庸的学人往往这样积累“成果”。如一名学子在大约两个月前的一家青年报刊上

所讲述的,现在许多高校学子的论文都是由这样的生产线加工而成的:先在网上下载有关的论著,再做一番剪接拼装,最后来一番精细的“后期制作”,便大功告成了。这种做法的泛滥不能不说与高校论著评审中重数量、重形式而疏于对论著质量做深入考察的流弊有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学界有崇尚深入考察论著质量的风气,这种拼凑的论文是不可能大行其道的。

学术论著的生命在于思考和探索。《学术规范》的颁布,对于防止抄袭和弄虚作假、提高论著质量必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对论著价值的评价,还应在非硬性指标上下功夫,就是要大力加强学界“内行”对学术思想的评审,缩小快餐学术的生存空间,让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得到发扬。(河南省平顶山市东站南路杜中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