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向后看齐的标本

2004-09-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以历史为基准的评判行为,在人文领域表现较为突出,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写了一个九斤老太,九斤老太的整个思想体系便可以浓缩成四个字:今不如昔。今不如昔是比较典型的以历史为基准作评判,俗一点讲是向后看齐,后面是辉煌至高的,现在已经不行,而前面则是渺茫得很,序列地排下来是今不如昔,明不如今。在理科

领域,这样的评判是比较少,比如电脑,没人说今天造的不如昨天,汽车也一样。

近日在人民网文化频道读到一篇原刊《南方周末》的文章,标题是《名家纵论纸上风云终结副刊时代》(以下简称《名家》),读罢此文的感觉便是几位学者和作家对昔时报纸副刊倾情追忆,对今天的报纸副刊满怀叹息,及至如标题推测出现在已经到了一个终结报纸副刊的时代,不由得要讲几句。几位名家有学者、作家傅国涌、李辉、刘克襄、陈平原和龙应台,主体观点是,报纸副刊昨天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今天已经式微,明天可能终结。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几乎一致地谈到作家再不给报纸副刊写文章了,作家认为给副刊写文章有失身份,且又举五四时代和新时期文学之初为例,以为那是副刊高品位的辉煌时代,而今天的副刊已经不像副刊。作家和学者不给副刊写文章,这个判断是不准确的,因为《名家》此文本身就刊在副刊类报纸《南方周末》上,这不就是写了吗?我还看到许多称为作家的人仍在报纸副刊上连续性地撰写专栏,《名家》至少反映出几位对今天的报纸副刊没有较专业地浏览,也没有认识到今天报纸副刊承载的文化多元性趋势,武断地定夺今天的副刊是新闻人的,是缺少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作家、学者纷纷离场的文字版面,这种想法确不知来之何处,我记得以前文人批判过电视没文化,今天忽然又对着报纸副刊了。

我是十分认同今天的报纸副刊,它的话语权已经广为扩散,不由名家独霸,也不是文学青年独家的操练场,今天的副刊五花八门,是社会各色人等皆可以找到其兴趣阅读或者表达的平台,这才是趋于常态的报纸副刊的文化生态,文学独尊有什么好呢?许多亚文化的东西,建筑、服装、环境、自然、地理、美食、收藏、健康、旅游等等,这么多的副刊不是能够满足报纸读者的多样性文化需求么?且是许多报纸也仍然保留了文学副刊,并且这些副刊也保持了较高文学水准,一些专以副刊文字为矿源的文摘类刊物如《读者》、《小小说》也是办得相当的好。其实,真的把过去的报纸副刊与今天的报纸副刊拿来摆一块比较,我敢说今天的副刊是过去的副刊所不能比的,他的总体品位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上世纪初的报纸副刊间或有一些名家点缀,那时候讨论的主要的议题包括女人应不应该放足。当然,这是一个重大议题,但花边文字也不少。我发现,学者和作家心里均怀念一定时间段的宏大叙事,并且以一己认识指定那宏大叙事就是辉煌,事实是,即便是五四时期,宏大叙事亦非全部,沈从文、郁达夫、徐志摩、周作人、冰心、丁宁等人,也多风花雪月。只是到了抗战亡国之际,才是真正有了宏大叙事。再说,谁能保证今天报纸副刊的作者到将来不出几位名家呢?

《名家》的论断,颇对今天的报纸副刊不公,亦对副刊编者的劳动不够尊重,对大众阅读存在着重大蔑视,中国古典小说的皇冠是什么?《红楼梦》!那也是以风花雪月为结构的,有若宫廷小说吧?大约龙应台说的还算客观,她说:“副刊不只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镜子,更可以是,应该是文化的标杆,一大步跨在社会的前面。倒过来说,副刊有多么成熟深刻,社会就有多么成熟深刻。一个社会要从原有的轨迹上冲刺跃进,得依靠杰出脑力的激荡,刺激社会前进。副刊,可以是一个脑力激荡的磁场,迸发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大潜能。”而综上各位,多少有些自标清流,内心充满向后看齐的灰白意识,即便今不如昔,也可能是小历史,某个时间段的文化徘徊,它不可能是历史大潮流,否则人类就不会有进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