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旅行智慧书

2004-10-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说《旅行的艺术》是个有诱惑气息的书名,不如说这本书作者主张的旅行,奢侈得令人吃惊。他聘请的导游是诗人波德莱尔、小说家福楼拜、画家凡・高、科学家洪堡、政治思想家伯克……《旅行的艺术》用

这些名人的生平,搅拌现代人的旅途生活,使人的耳闻目睹穿越时空与历史场景交汇。

旅游已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在自然的旷野中放纵被功利欲束缚的头脑,休闲身心。倘若寄情游山赏水朝拜古迹,陶冶性情,若有所得,就是旅游的上乘功夫了。这一层次须有自身的学养打底,方能让人的心灵与途中景物碰撞,美景如神来之笔,顷刻间点化胸中块垒。达到此层次的旅游,足以蔑视“到此一游”涂墨的粗卑,也逾越了留影在美景前的常规。某时某地的所见所思,瞬间电光火石般聚合,镌刻于记忆之中,或许会成为人生感悟之一。唯此,旅行的跋涉方升华为“艺术”。

与“艺术”对应的,理应是“审美”。《旅行的艺术》凭藉清新文字,细说审美,却“无招胜有招”,让自身学识和智慧,天马行空地游走、遐思。这本书的作者英国人阿兰・德波顿有“英伦才子”之称,三十多岁就写了六部畅销书而享誉欧美。不能否认,西方图书业的营销手段玩得花俏、娴熟。可读《旅行的艺术》后却明白,所谓“英伦才子”,倒不是浪得虚名。

在书中,一个旅程的细节就演化出一段文人逸事,孕育成一篇毫不造作的美文。用作者的话说:“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在机舱里见到万里白云,竟然让德波顿想起波德莱尔的诗篇《陌生人》,分尝诗人独到的孤寂感,思索就开始行走在《恶之花》作者的传记历程里;面对阿姆斯特丹街头,那个衣着色彩协调的女性,就驱动了福楼拜的旅行笔记“程序”,德波顿细说《包法利夫人》作者对埃及的迷恋,又点明异国风光对创造灵感的推波助澜。德波顿的思绪是跳跃的,文学家传记是他推崇的地理向导,科学家的人文思辨同样在他笔下表述得精彩:在马德里西班牙王室的宫殿前,德波顿推崇科学家洪堡,那是一个用好奇心突破神秘感,踏踏实实研究南美洲的学者。画家凡・高对比强烈的绘画,为法国普罗旺斯的游程涂上鲜明的色彩……可贵的是,德波顿尽管博学多识,却不是卖弄学问,“掉书袋”。他下笔随意,似乎不经意间用思维与景色交汇,又更注重思想的深度挖掘。他的敏感,常与景色交织成画,只要步入他文字的小径,就能体味这画的美。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旅行智慧书。它似乎着眼训练人们的审美能力。书中景色的美与文字的美交相辉映,更令人赞赏的是书中的多幅插图,黑、白、灰的色调,凝重又和谐,补充着文字的美感。“对于一片景色的真正的拥有,实质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注意到各种元素并且了解它们的结构,只要将眼睛睁开,我们就能见到许多美景,但是这份美在记忆中存留多久,却要依赖于我们领悟它的用心的程度。”用心领悟,这就是《旅行的艺术》着意所在。

“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这是《旅行的艺术》全书结尾最后一句话。于是读过它的人明白了,这的确是一本旅游书,指导的是人生的旅程。它调教人们发现平实人生中对美的敏锐感觉。

  《旅行的艺术》 阿兰・德波顿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