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分的折扣

2004-10-2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杂文《豪语的折扣》,说的是文坛上一些人好作“豪语”,也就是说大话,听的人“往往须打一个扣头”,而这“扣头”之大有时甚至“应该折成零”。文章同时也指出,“其实,这故作豪语的脾气,正不独文人为然,常人或市侩,也非常发达。”他举了不少例子,活画了当时文坛以至社会上的一

些世相,告诫人们对那些“豪语”切不可信以为真。也许鲁迅先生想不到的是,几十年过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人发“豪语”说大话的毛病不但未见稍改,且还更加发展。“假、大、空”之类吹牛皮的话说了许多年,交了学费吃了亏,仍然恶习不改,且不去说了,看来说也无用;这里只想说一下“豪语”的另一个表现,即有些人喜欢对自己的名分吹气注水,乍一看豪气冲天,实际上内里干瘪。用一句买卖人说的话,这叫做他“漫天喊价”,就看你会不会“就地还钱”,要不然被他们连蒙带唬,识别不了真假,就一定要上当吃亏。

名分,即指人的名义、身份和地位,通常以头衔的形式表示。一般说来,头衔都应该具体明确,如“主席”、“会长”、“教授”、“工程师”;按理说,头衔也要求名实相副,就像人的帽子,大小尺寸应该合适。然而事实上有许多头衔内涵比较模糊,外延相对不定,这就给人提供了吹气注水的机会和空间。这可以文艺界―――准确点应该说是“娱乐界”为例,一些所谓“歌星”“笑星”“影星”,还有什么“大腕”“天王”“天后”“大师”“艺术家”,都没有特别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一些在本行本专业艺术上造诣很深、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的文艺工作者,确实可以称之为什么“星”什么“家”,甚至称“大腕”“大师”都不过分。但是,有的人唱过一两首歌或演过一两个小品拍过一两部影视片就敢称“歌星”“笑星”“影星”,混得稍微有点脸熟,就楞是敢称“大腕”“天王”“天后”,甚至“国际巨星”。对于这些人,你还千万别太当真,否则就只好拜倒在他(她)的脚下裙下,生生被他(她)们吓死。

如果说娱乐界的所作所为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为了卖得好价钱,免不了要吆喝,吹嘘,炒作。当然,商业行为也应该讲诚信,讲求货真价实;现在一些商家不讲诚信,专搞虚假广告,热心假冒伪劣,这就给消费者识别货物判断价值增加了难度。那么,文化界总应该更多讲些规矩,货真价实一些,然而事实却不如此。就说“作家”“诗人”一类头衔,无疑十分崇高美妙,听了就让人肃然起敬,但就中也是情况复杂,真假莫辨。因为许多真正有创作有成就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文字工作者是当然的名实相副的“作家”“诗人”,而现在有些“作家”“诗人”其实只写过几篇豆腐块文章或发表过一两篇作品,他们不但敢称自己是“作家”“诗人”,甚至还大言不惭敢给自己加上“优秀”“著名”的冠语。对于这些人,你能完全听信其自称自号,对其名分不作辨析,不打个几折几扣吗?

对于“作家”“诗人”这样的名分头衔,因为其内涵外延有相对的不确定性,让一些人钻空子,卖假货,也实在有点在所难免,要命的是现在有些内涵外延相对比较清楚的名分头衔即具体的职务职称,也被一些人制假卖假,比吹气注水还要恶劣。即如一些“专家”“学者”甚至具体到“教授”“会长”之类的名分头衔,照道理说多少总应该有点“真才实学”“术有专攻”,总应该是经过考核评定条件够格通过一定程序举荐推选,而不能够买空卖空吧,然而事实也并非如此。就说一些“教授”甚至“博导”,这些年因为条件掌握不严,职称评定变味,致使许多人滥竽充数,“教授不教”,“博导不博”,已经是司空见惯。前些时已有人戏称“教授满街走,讲师不如狗”,近年则已是“博导满街走,教授不如狗”了。因此,对于这样的“教授”“博导”“专家”“学者”,人们也不能不猛打折扣。至于学会的情况似乎又还要复杂。由于一些非学术的原因,有些顶着某某学会“会长”“副会长”之类牌子的人,其实并不真是该专业众望所归的翘楚,有的是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关系安排挂上“会长”“副会长”之名,有的干脆就是用钱捐了个“会长”“副会长”的头衔,实际上对该专业并无研究甚至毫无所知。几年前,就有南方某市一个区的小官员想用8万元买一个全国一级学会的“副会长”头衔,结果闹得民怨(应该是“会怨”)沸腾,不了了之,而今年初他居然还好意思打着该会“副会长”的招牌登广告(连他买头衔时的学会领导班子也早于3年前换届)。从他自己来说这是十足的招摇撞骗,欺世盗名;而从别人看来,他这个某学会“副会长”名分,按鲁迅所说就“应该折成零”,因为他其实什么也不是。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市场经济发轫期,南方商品市场蓬勃而起,一些有经验的人告诫去那里的购物者对商家喊价不要轻诺,要先打对折又再打一个对折(也就是相当喊价的25%),庶几才不致上当。想不到的是现在的精神领域,对于一些人的名分头衔,也要打如此大的折扣。一些人对于自己的名分硬是不老实,总喜欢把自己吹得越大越好。这恐怕已经不是用“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可以解释得了的。他们肯定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谋得某种利益,以至不惜采取蒙坑拐骗的手段。我又想,过去有一句老话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人出名了,为名声所累,就会招来麻烦甚至灾难,可现在有些人为何不知道这句话,就是想出名,有了小名还要吹成大名,极力提升自己的名分呢?难道他们就不怕一旦被人识破,捅穿,自己将落得什么下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