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04-1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当今社会中,工程实践渗透于几乎一切领域。目前尽管对“工程”一词的使用有着泛化的趋向,诸如“希望工程”之类的说法可足佐证,但也许是出于“习以为常”,人们在真正谈到工程时却不过是指“建筑”,由此可见公众理解工程之偏狭和浮浅。一般来说,科学作为自然知识生产领域一向被称为学术殿堂或“象牙塔”,技术被称为自然科学的应用研究,至于工程则是技术进入经济乃至社会领域的实践领域。但对公众理解来说,较之科学和技术,工程作为公众习以为常的实践领域反而成了一个模糊的“黑箱”。如果说科学至迟从18世纪启蒙运动开始就进入了公共视域,技术也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的话,那么工程这一直接与经济和社会相关的实践领域真正进入到公共理解范围只是近期的事情。当2000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第一次世界工程师大会时,人们终于认识到应该将工程问题从工程师的专业领域推到公共的前台。2004年11月3-6日上海承办第二次这样的被誉为“工程界的奥林匹克”的世界工程师盛会,更是将工程专业领域问题直接开放给了中国公众。作为献给上海第二次世界工程师大会的一份厚礼,由我国工程界和哲学界两大智力共同体联盟推出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简称《工程研究》)一书,正是试图向中国乃至世界公众提供一种对工程问题的跨学科理解视野。

《工程研究》之所以能够走到公众的前台绝不是一种历史偶合,它有其特殊的全球背景。自现代社会以来,在科技进步引导之下,工程实践为人类提供了巨大财富,并大大深化和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如果说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等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深度的话,那么交通工程、通讯工程、信息网络工程等则扩大了人类活动的全球地理空间或大大缩短了人类交往的相对时间。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工程实践干预自然的程度日深和促进人类活动的范围日广,自然本身的承受力及其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生存限度却在相对萎缩,并受到世人的关注。工程师共同体曾经长期致力于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宏大承诺,但当他们面对与工程实践直接相关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空间和能力的全球性问题时,也不得不反躬自问:工程实践究竟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当然不是某一专业领域或者某一个国家能够解决,于是在德国工程师协会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倡议下,世界各国工程师们终于跨出了自己的设计室或专业协会,在汉诺威世界工程师大会上讨论了他们共同关心的“人类、自然、技术”这一重大问题,试图寻找工程技术与自然和人类协调发展之路。但问题还没有就此止步,当世界各国工程师倡导将世界工程师大会变成探讨工程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的综合性大会时,便将目光转向了中国这个工程实践正在大规模地影响自身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在进入工程实践视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海世界工程师大会将主题确立为“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主题报告包括工程可持续性、金属循环使用、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工具、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发展中国家新型工业化道路、工程安全以及钢铁工业、饮水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等。谋求工程实践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世界工程技术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一宏大问题一经提出便远远超出了地域和工程专业限制,从而必然走近哲学这一人类思维主体学科。

也许在工程界那里仍然有人坚持早在1663年伦敦皇家学会创立时实验物理学家胡克发表的宣言,即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事业是“致力于推动有关自然物的知识改善,而不是纠缠于神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政治学、语法、修辞学和逻辑学这类闲事”,但工程实践作为人类巨大的物质力量毕竟将自身推向了哲学思维。也许人们时至今日仍然把工程和哲学想象为两个互相排斥的独立领域,但当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在上个世纪中期把当前时代发生的与工程实践直接相关的工程伦理或美学失灵的原因归结为人类把世界还原为控制性“格式塔”或“座架”系统的待开发资源的基本工程态度时,毕竟已经将工程与哲学联系了起来。这是哲学界的一件幸事,也是工程界的一件幸事。随着工程实践对人类生活日益广泛的深刻影响,目前人们正在强烈地意识到哲学对工程的重要意义:就哲学共同体来说,哲学如果不关注工程实践的巨大力量,就难以反映和思考时代的精神走向;就工程师共同体来说,哲学不仅有利于工程师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也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自身的职业伦理问题和针对来自哲学对工程实践的批评为自身做出辩护。中国的工程哲学正是应这样一种时代而提出,并恰巧遇到上海世界工程师大会的召开。《工程研究》一书作为工程哲学研究的初步成果,也是由此而生。

正如工程之于哲学思维一样,哲学之于工程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我国目前已经在工程哲学方面的一些工作,尤其是李伯聪教授出版的《工程哲学引论》还主要是限于哲学界但同时也引起了工程界的关注的话,那么工程界和哲学界合作则成为这次由杜澄研究员和李伯聪教授主编的《工程研究》一书的重要特征。“工程研究”(engineering studies)这一提法即使在国外也还没有流行起来,但它正如“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和“技术研究”(technology studies)曾经扩大了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一样,也能扩大工程哲学的研究领域。在我国目前工程哲学刚刚提出的情况下,“工程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它不仅能够吸引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学者进入到工程哲学研究领域中来,丰富工程哲学研究成果,而且也能联合一批从事实际工程研究的工程师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使工程哲学这一学科真正建立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事实上,《工程研究》正是这样一种对工程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它既有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长的特稿,又有工程院院士论坛,还有来自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专门研究;既有工程历史的考察,又有工程哲学的直接研究,还有探讨工程与产业经济、工程与管理、工程与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内容涉及到工程问题各个方面。可以说,“工程研究”显现出了工程哲学发展的巨大潜力,无论是对于工程哲学思维还是对于工程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工程研究》一书可以借助上海世界工程师大会,将工程哲学的这种发展潜力展示给世界各国工程师和中国公众,让世人进一步理解工程实践作为一种巨大物质力量再也不是仅仅限于工程师的设计室这一狭小空间的事情,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并同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让世人知道,不但工程师有责任推动工程可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关心工程实践与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

随着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和哲学思维对科学技术的光顾,“科学研究”已经催生出了科学认识论、科学学、科学社会学(包括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伦理学等分支,“技术研究”作为晚于“科学研究”的学术空间也在“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框架内逐步形成了技术认识论、技术社会学、技术伦理学等分支,并正在出现现象学、建构论、整体论等的多元发展局面。“工程研究”目前虽然仍然还只是刚刚诞生的“婴儿”,但可以相信的是,它必将如“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一样日益成长壮大起来。在历史上,工程实践与科学技术一起不断地向人们表明,人类具有无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样地,随着工程实践领域相关的某些重大问题的日益显现,“工程研究”必将为从持续不断的工程实践创新中揭示出人类精神的时代走向。无论如何,《工程研究》一书都是“工程研究”的起点,它一定能够伴随着上海世界工程师大会的广泛影响,推动工程哲学走向更为深入的研究,并为工程实践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智力沃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杜澄、李伯聪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3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