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与《溢出的都市》

2004-1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受欧洲城市保护策略的影响,长期以来知识界多强烈呼吁对城市文化历史资源的被动保护,这往往造成了与现实的个案性的严重冲突,而城市依然以不可遏止的速度发生着剧变。在这整个过程中,作为知识界重要部分的建筑师始终缺乏积极有效的关注和参与,他们并没有像那些逐渐“公共化”了的经济学界和法律界的学者那样,以

专业知识和身份为现实提供“咨询”和开列“药方”。就像我在前两周的专栏文章中所说的,“由于巨大的建筑师群体的‘民工化’(他们在面对中国历史最具挑战性的超建设时代,却完全将精神放逐,变成了以改善自身生活状态为目的的、自闭的技术工作者),面对拆迁、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等等近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挺身而出的,只能是那些老建筑学者和记者,由于资源和学识的巨大差距,迫使他们只能仓促而悲壮地迎对个案”。

其实对中国以及亚洲城市的复杂性问题的关注,早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库哈斯就是最早关注并积极从多角度阐释的建筑师之一,在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他的装置作品《珠江三角洲计划》就以巨大的尺度和强烈的现实感,从多种界面展示了对这一新兴城市带的关注。近几年,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带特征的日趋鲜明,一些西方城市/建筑学者已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搜集资料与阐释的工作中去了。

对他们来说,面对如此富于生机又错综复杂的现实,观察的意义、记录的意义、综合的意义、阐释的意义都远远大于传统的批判的意义,因为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以中国(尤其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亚洲超城市化进程,很可能是世界城市史上的全新“模式”。就像曼纽尔・卡斯特尔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所预示的:“南中国的大都会(在此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只是模糊地察觉到)很可能会成为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都市面貌了。”

在刚刚出版的《溢出的都市》一书中,法国学者古儒郎和林海华的《珠江三角洲:倾斜的规划,脆弱的模式》一文,更是以一百多张照片、凝练的理论阐释、电影般铺展的叙事手法,对仍处于巨变中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带做出了令人深思的描述。

在这本书中还收录了前面提到的库哈斯的代表作《癫狂的纽约》和《大跃进》的节选(图文同时转载),以及矶崎新的异常犀利的反思城市化的虚构文本《流言城市》。

早就想编一本打通所有人文/艺术的门类,以对问题的关注切入现实的书,这本名为《溢出的都市》的《今日先锋》的专辑,实现了我多年的一个愿望。在书中不管张永和、王澍和周榕的城市/建筑文本,还是巴塔耶、汪民安的理论文本,林小平、孙健敏的城市电影评论文本,维姆・文德斯、曾力、汪建伟、翁奋的图像文本,都凝聚于对城市化问题的强烈关注。虽然书中没有一篇综合性的阐释文章,但是整体上的原创性和每个作品不同的深度指向,都鲜明地显示出它的倾向性和态度。

面对这一极度复杂的超城市化的现实,不仅传统的城市规划、城市/建筑批评、城市/建筑史话语已经失效,就像前面所说的,那种一相情愿的保护策略也显得缺乏智慧和现实感。这里绝不是抹杀那些令人尊敬的前辈学者和“英勇地战斗在第一线”的记者们的卓绝努力,而只是想揭示城市的更为复杂和激动人心的事实――我们正在创造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超城市化模式,它的复杂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超出了我们做简单的价值判断的可能,观察、记录、综合和阐释,也许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溢出的都市》蒋原伦 史建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