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学生性教育图书掀起第二波

2004-1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 桂琳)由张引墨采写,并与孙云晓先生合作完成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一书从2004年初开始火爆校园。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广州等地一再脱销,数十万册的印量被

称为性教育第一畅销书。8月,张引墨再度出击,独立完成《那学期在雨中长大》一书,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又一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关注的对象来说,两本书一脉相承,仍然是作者与十几位学生一起完成的,但却有所侧重,用张引墨的话来说,第二本书并不想重复过去,重在讲述真实的个人成长史。

《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曾列举了5个百分比:1.发生青春期性行为的孩子中50%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2.他们30%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名声显赫的学校;3.初次性交时100%不用安全套;4.他们的性行为经历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5.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对此,孙云晓说:“这类的作品关键不在于情节的展示,而在于分析和建议。如果仅仅是访谈实录的话,可能会对青少年有副作用。所以我们两位作者经过反复商量,还是保留了在访谈中插入分析的结构。”而大量的读者调查证明,人们对《藏在书包里的玫瑰》中所采访的13位中学生的代表性并不十分信服。是否用这些个案就可以证明那几个100%?是不是只有好学生好学校才会发生?是否这种现象已经普遍到要让人惊诧的地步?这代表了很多人心中的疑虑。

张引墨表示,《那学期在雨中长大》这次给出了更多的明证:告诉家长和老师,这些孩子离你并不遥远,他可能就在你身边,那些令人发怵的行为就在那里悄悄地发生着,无法让人去漠视。抨击并不是本书写作的初衷。因为暴露性教育现状如何落后决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揭示真相,引人反思。

从安顿开始,直到《玫瑰》,“实录”这种写法曾不断遭到质疑。很多人害怕这样直白地把事实告诉学生会“适得其反”,会误导他们。针对这种担忧,原北京汇文中学高三学生林伟峰(与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陈曦完成的校园性现状调查报告轰动一时,此论文作为附录收入《那学期在雨中长大》)表示,“上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习,但是我作为学生本身首先要否认这个观点,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本身有自己的判断力,作为家长和老师,至少应该尊重我们的想法。”他在看这些书的时候感到“它不是描写一段凄美的感情或是很浪漫的故事,也不是着重去描写性行为的过程,而是把中学生的一些很现实的东西摆出来,把他们的一些想法表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评判。这样我自己在读的时候就感觉这本书很亲切、很自然,也很流畅。”首都师范大学的张玫玫教授也表示“希望孩子还处在性无知的状态而避免出事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