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双语教学不符合职业精神

2004-11-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中国,在中小学以及大学非涉外专业提倡双语教学是不符合现代社会所主张的职业精神的。

职业与职业精神的基础是分工与专业,而在目前中国中小学以及大学非涉外专业提倡双语教学的热潮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会使绝大多数老师专业水准的提高受到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一些老师的职业自信。

且不说是不是所有中国老师都有必要学好英语,也不去讨论是否学好英语是中国人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我们现在只从一个非英语专业老师的角度谈问题。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尤其在现代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一个好老师要想在本专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他即使用全部的业余时间去学习和探索,也仍然会感觉时间远远不够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还要他去掌握英语教学的能力,那会浪费多少资源!会使多少在专业上有发展的老师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限制?会以多少专业水准的下降为代价?

一个社会要进入良性循环,最需要其公民具备敬业这样的职业精神。而要求非英语专业的老师进行双语教学,从本质上看则是违背敬业的基本内核的―――即:以恭敬、敬畏、尊敬的心忠实于自己的职业。

这并不是说提高外语水平不重要,其实,所有有志于做大研究和大事业的人都知道,有外语能力和没有外语能力对自己的发展会有多么大的影响,那种资料、资源上的差异,那种视野上的差异,那种影响力上的差异,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能够因为一个工具的重要性而忘记我们的目的?怎么能够因此而把打造工具的任务分配给所有的人?换言之,我们为什么不把那些用于提高所有老师英语水平的资源用在提高外语老师的专业水平上?用于让外语老师的专业水平有突破性进展上?用于提高翻译人员的业务水平上?那样的话,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都在自己的本专业上精益求精,受益的就不仅仅是学生更有国家、老师本人。

片面强调英语能力有可能造成中国教师职业身份认同上的混乱,如果说这个混乱还不算大事,那么另外一种混乱则是需要引起警觉的了,那就是:片面强调英语能力有可能造成学生国人身份认同上的混乱。

所谓认同,是指个体出于一定的动机有选择地认可并且模仿别人某些特征、行为、风格以加强自身特色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认同混乱是指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到底该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该以谁为自己的参照标准;身份认同混乱则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现有的身份持混乱与怀疑的态度,同时还有可能对别的国家、阶层、地位、性别等身份持向往与羡慕的态度。

在当前这个几乎一切(如职称、职业、学业)唯英语至上的评价体系中,还有多少中国学生以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自豪?有多少中国学生在朗诵方志敏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名句时会产生热血沸腾的高峰体验?走笔至此,突然想到职称评定中以外语做首要标准,使多少术业有专攻的优秀人才被排斥在高级职称之外!又使多少想要评高级职称的人暂时放弃专业上的研究而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于应付职称英语。

英语是什么?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

在现在这个近乎疯狂的英语热中,很多人大概都忘了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英语是一种在世界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我们中国人学英语,是为了用这个语言工具消除我们和世界交流时的距离,是为了让中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同时也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仅此而已。

北京借奥运之机大力提倡全民英语,提倡者想借此机会加速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步伐的用心的确挺好,但问题是,这样做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在此英语学习运动的投入和产出是否成正比?

申奥成功已经三年了,三年中由北京市各级单位发起的英语学习热中,最典型的要数让出租车司机学英语以及报纸上常常报道的居委会组织的英语学习了。从实践结果看,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得益于这种突击式培训?有多少市民真正具备了流畅的英语交流能力?又有多少市民具备了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这种培训对真有语言天赋的市民又能否解渴?

如果那么大的声势与代价,仅仅是学会几句最最基本的问候语,这还有什么意义?更何况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身态语占了65%以上,简单的问候只用身态语即可表达,花那么大代价去学几句问候语根本没有意义。

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如果他真想了解中国,决不会浪费时间去和一个只会几句问候语的人周旋,他会用各种方式,如聘请外语教师或者外语水平高的学生做自己的翻译,如果2008年奥运期间的某一天,一个自己带着中文翻译的外国人走向一个普通的北京市民,问:“你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中庸与体育竞赛中所提倡的竞争是不是很矛盾”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资源有哪些”时,有多少人能用中文清楚而又富有深度地回答这个问题?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因为申奥成功而大力提倡学习别国语言的?在这个最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机会面前,我们中国人不借此机会大力提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努力补上这方面的课,却花那么大力气要大家去学一门外语中的A、B、C,这实在是太荒谬。

片面强调英语能力是不是就真的提高了中国人的英语水平,目前还无法下结论,但是,它在职业身份和公民身份的混乱上所造成的影响,却已经十分明显。

环境压力下,人人都去争做别人专业的专家,且不说是否现实,但是它对人敬业精神的腐蚀,对人职业自豪感的消解,以及对职业身份和公民身份的认同所造成的危害却已经可以看到。

有人用都德的《最后的一课》来强调本族语言对一个国家存亡的意义,并以此批评当前对英语的片面强调。我虽然不认为事情已经严重到了这样的地步,但是,当前这种片面强调英语的情况如果不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未来会产生的问题未必就不会如那位作者所担心的那样严重。 本文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