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权:机器人能够获得吗?

2004-12-0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机械公敌》电影海报

幻想电影在美国可谓非常发达,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凡是那些在票房上名列前茅的影片,往往都是故事简单、

毫无思想的玩意,比如《范海辛》(Van Helsing)、《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之类,很难想像,编造或利用一个老套的故事,让俊男美女打斗一番,或缠绵一番,加上视觉冲击和音效,就可以去赚大钱了?可见许多美国电影观众,需要的也就是那些低俗的东西。这类影片在我们这里习惯上不被划入“科幻电影”的范畴之内,尽管现在也常常被“引进”。

与此不同的是另一类影片,有思想,故事背后有着非常深刻的科学和文化内涵。这样的电影一般很难在美国创造票房奇迹,尽管也可以有过得去的成绩。比如《接触》(Contact)、《火星任务》(Missionto Mars)之类。要论思想价值,极其成功的、几乎是划时代的《星球大战》(Star Wars),其实没有多少思想内涵,比不上《2001太空奥德赛》(2001 A Space Odyssey),也比不上《黑客帝国》(Matrix)。

按照上面这种区分,科幻影片《机械公敌》(I,Robert)就可以算一部有科学和文化内涵的电影。影片的故事最初来自杰夫・温塔(JaffVintar)的剧本,但是片名却取自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同名科幻小说,导演从这位科幻作家的小说中得到了灵感。《我,机器人》是阿西莫夫科幻小说中一个重要系列,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也是在这里提出的。影片开头,特意在浩瀚星空的背景下,展示了这三条定律的文本(也许是暗示这三条定律对整个宇宙都有意义?)。

公元2035年的芝加哥,USR公司开发的NS―5机器人大行其道,普遍进入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但是被大家指为思想守旧的警官史纳普,则总是怀念过去的那种生活方式,他对机器人怀着根深蒂固的疑虑:如果它们违反三定律怎么办?如果它们从一开始就是被造出来做坏事的呢?而专门研究机器人心理问题的专家苏珊,一开始对机器人的发展充满信心,她相信机器人将来会超过人类,但它们只会帮助人类,不会伤害人类。

然而随着事态的发展,苏珊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事情的起因,是NS―5机器人的设计者兰尼博士的神秘死亡。他看上去是自杀的,但是史纳普警官怀疑此事与机器人有关。在史纳普和苏珊联手调查此案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个有嫌疑的机器人。史纳普认为这个机器人已经出了问题,但是USR公司和市长都不希望史纳普穷追猛打地追究下去,他们对于“机器人谋杀了兰尼博士”这样的指控尤为反感―――市长是担心引起市民的恐慌,公司当然是担心NS―5机器人的销售受到阻碍。

公司代表为了不让事态扩大,竭力将此事说成普通的意外:即使是这个机器人杀死了兰尼博士,那也只是一桩“工业事故”―――他很雄辩地指出:所谓谋杀,是指一个人蓄谋杀害另一个人,他质问道:“如果你们认为是机器人谋杀了兰尼博士,那你们就承认机器人是人了?”―――既然机器人不是人,那就不存在什么谋杀。

公司代表的辩解,实际上涉及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所谓“人”的资格,究竟是靠什么获得的?答案只能有两个:一、靠物种的划分获得―――生下来是人就是人,那怕是白痴也有基本人权,也比任何别的动物高贵;二、靠文化的程度获得―――掌握了人类的文化,就可以跻身人类之例。

第一种答案,深究下去就会有问题。幻想影片《X战警》(X Men)系列其实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有一种物种,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智能和体能,甚至超过人类,但是它们长得和人类不一样(比如,长着尾巴,或者有收放自如的钢铁利爪,等等),人类愿不愿意和它们分享这个世界(这里的意思是指像对待同类那样对待它们)?影片中的故事和常识都告诉我们,这是很难的。

但是,如果追问下去,就会面临理论上的困难:人类为什么不愿意和它们分享世界?难道就因为它们长得和人类不一样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条古训的依据究竟在哪里呢?如果只因为长得不一样,那说到底,什么物种的身体不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吗?在这个层次上大家不都是同一个“族类”?不都是同一个“物种”?有什么分别?

第二种答案,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其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作一个联想或类比。

昔日曾静鼓动清朝军政大员反清复明,事发已成大逆之罪,雍正偏不杀他,反而将和曾静辩论批驳的文献颁行天下,要求当时的大小知识分子“学习领会”,这部奇特的文献集就是著名的《大义觉迷录》。曾静鼓动反清复明,理论依据无非就中国的“夷夏之辨”―――说到底也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雍正针对“夷夏之辨”指出:昔日虞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他们为什么可以有权统治中原?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中原文化。雍正据此为满清征服中原辩解,认为满族人之所以有权统治汉族,也是因为他们已经采纳了汉族文化。换言之,统治权的获得,不是依靠血统,而是依靠文化。

类比此事,则某个物种是否能获得人权,究竟是依靠躯体是否为血肉,还是依靠文化?若论躯体的构成,无论是血肉还是钢铁塑料或芯片,说到底都是原子分子;如果是依靠文化,则一旦机器人也掌握了人类的文化,那它们为什么不能获得人权?比如说,著名科幻影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中的那个小男孩,他(它)那么善良,那么可爱,难道不能获得人权吗?

然而在影片《机械公敌》中,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由于人类采用了“让机器人来制造机器人”的技术,这固然高效快捷,但是太可怕了―――那个反叛人类、违反“机器人三定律”的机器人,得以“克隆”出大批它的志同道合者。它们先是试图杀死坚持探案的史纳普警官,后来更是成群走上街头,和人类冲突起来。机器人中间出现了分化―――当然也有同情和忠诚于人类的机器人。

影片最终的结局,有点扑朔迷离。那个率先反叛的机器人,在苏珊的整治下似乎改邪归正了,机器人的反叛也终于被制止了。但是,影片结尾时,没有出现任何人类,却是出现了一个救世主式的机器人,统帅着广场上无数的机器人,这暗示着什么呢?一个这样的机器人,它要是反叛人类,手下的机器人要是“只知有凯撒,不知有共和国”,只听它的指挥,那人类如何应付?或者,影片干脆就是暗示一个由机器人统治的未来世界?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既然机器人掌握了人类文化,哪怕它们最终统治了地球,人类的文化仍然是得到延续的。只是,到那时机器人就要发展它们已经掌握的文化了,谁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