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矿区里走出作家群

2004-12-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太阳城丛书》

从中山公园西门往北大约走20米,在南长街的东侧,有一条小胡同。胡同的尽头是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驻京办事处。这条小胡同是如此的不起眼,以致于你稍不注意,就会跨过去。

46岁的荆永鸣是这儿的负责人。同时,他还经营着两家餐馆。每天在餐馆之间奔波,荆永鸣有时候会忘了自己还是一名作家:以《外地人》、《北京候鸟》等小说蜚声文坛的他,也是平庄作家群的代表之一。荆永鸣的短篇小说《外地人》获新世纪第一届《北京文学》奖及2001-2002《小说选刊》优秀短篇小说奖,《北京候鸟》获2003年《人民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由其作品改编的二十集电视剧《北京候鸟》也将要开始拍摄。

近年来,平煤集团内一批活跃的工人业余作家以丰厚的创作成绩令文学界瞩目,并成为中国煤矿文联确定的煤矿系统“四大文学创作中心”之一。“平庄作家群”中先后有5人出版6部作品集,最近又有14人出版了12部作品集,命名为《太阳城丛书》。特别是荆永鸣、刘欣声、徐站夫、麦沙等,创作出了一批颇具实力的作品。现在“平庄作家群”中,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人,省部级会员33人。

评论家雷达说,工人作家群的出现值得思考和总结。平庄作家群的作品达到了相当的水准,看后让人一惊!作家刘庆邦说,平庄作家群保持了整体性的创作热情,这在煤矿领域是罕见的,在全国也是突出的。在钻杆子打天下的平庄矿,笔杆子成了精神力量的增长点。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先生对平庄作家群做了充分的肯定。他说:“平庄作家群成功的经验表明,作家的血脉中,只有流淌着人民的血,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体现时代前进的方向,表现人民的情感,奏响时代的主旋律。”

如此种种专家对平庄作家群的评价,不得不让文坛侧目。一个地处西北的煤炭企业,是如何出现了这样一批优秀的业余作家的?

领导重视

我们有一个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的集团公司班子;中国作协、中国煤矿文联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陈建功、刘庆邦等众多作家的鼓励和帮助。

巍峨的红山,是塞外名城赤峰的象征,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以其命名的红山文化把中华民族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也为她脚下的这片土地赋予了厚重的底蕴。奔腾的哈河,从亘古洪荒走来,绵延向海,哺育着两岸的万物。

在红山脚下,哈河岸边,在内蒙古草原的胸襟上,坐落着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煤炭企业――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10平方公里的矿区面积养育了矿区职工,也培育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者。

说起平煤集团对自己从事文学创作工作的支持,荆永鸣感受颇深――从18岁高中毕业进入平庄煤矿,一直到现在负责平煤驻北京办事处,平煤集团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太多的帮助。

28年前,18岁的荆永鸣高中毕业进入了平庄矿务局的元宝山矿中学,成为一名初一语文老师。在这之前,他对写作早有兴趣。据他回忆,这个兴趣来自初中时候,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了他的一篇作文――《我的家史》。

在日常教学之余,他鼓励学生们订阅文学刊物,指导他们写观察日记,同时,荆永鸣自己也在不停地写作。写得多了,就试着向当时的《平庄矿务报》投稿。1982年,荆永鸣的第一首诗歌见报了――这首诗写了二十多句,编辑选择了其中的四句,并且改动了三句,对于诗的内容,他到现在还记在心里:

谁说讲台两米长,我说讲台连四方。为了四化阔步走,征途万里任我闯。

这是荆永鸣印象中发表的第一篇成为铅字的东西。从那以后一直到1985年,他主要的创作就是诗歌、散文,主要的发表阵地是《昭乌达盟报》、《草原》杂志。

1985年,因为写作上的成绩,他被调到元宝山矿宣传部《宣传通讯》工作,一边宣传矿区的新人新事,一边给“上边”的报纸投稿。在这一年,描写老工人上夜校的短篇《夜读》发表在《矿工报》上,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同年,荆永鸣终于在省级刊物《草原》上发表了3000多字的《酱油》,这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兴趣。两年后,《草原》发表了他的短篇《窑谷悲歌》。

1992年,矿区领导又把他调到平庄矿务局矿区工会。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北方文学》、《草原》、《青年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10多万字的小说。领导调他过来主要是让他主办《黑海潮》,指导和帮助矿区业余作者的写作。当时他家还在元宝山矿,到矿务局大约50多里,为了方便他的创作,领导照顾他每周只上两天班。

虽然有了创作上的时间,但这段时期,荆永鸣感觉自己在创作上局限性很明显,稿子也不容易在刊物上发表。而陈建功,刘庆邦等作家的书信帮他渡过了这个坎。

早在1988年,因为投稿的关系荆永鸣认识了刘庆邦。当时刘是《中国煤炭报》的副刊编辑,两人之间常有书信往来。在书信交往中,刘庆邦告诉他,小说这个东西,要“先趣味,后意味”、“先人性,后社会性”。虽然当时他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后来终于有所领悟。之后在几次的笔会上又与刘庆邦有过交流。刘庆邦告诉他,不要老给报纸写东西,要试着给刊物写东西。

1998年荆永鸣成为煤炭作协的合同制作家。但由于生计上的原因,他来到北京开起了餐馆。餐馆开在王府井的一个胡同,名叫“君会临”。一年后他又开了第二家餐馆。从此满脑子的宫爆鸡丁、鱼香肉丝让他无暇去考虑文学创作。两年合同制作家当下来,荆永鸣只发表了约5万字的作品,大约相当于合同规定的一半。

2000年已经从平煤下岗的荆永鸣又意外上岗了――矿区领导考虑到他在北京的实际情况,让他负责平煤集团驻京的联络工作。

虽然这段时间没有什么作品发表,但与北京一些外地人的接触,为荆永鸣将来写外地人系列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开了两年餐馆,手里有了钱,文学的火苗又开始在他心头窜动。其后不久,《外地人》在《阳光》上发表,一组四篇,15000字,描写自己餐馆的伙计在北京的经历。当年的《小说选刊》做了选摘。因为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在里边,这四篇稿子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写了出来。从此,“外地人系列”一发不可收拾,2001年《北京文学》也刊发了其中的两篇。

2002年,因为“外地人”的巨大反响,荆永鸣进入了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高级作家研讨班。与同学谭歌、关仁山、徐坤等人的接触,开阔了他的眼界,曹文轩、李敬泽、格非等作家的讲课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2003年,他的《北京候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如今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正准备拍摄。

创造阵地

中国煤矿文联文学创作中心和两个创作基地的建立加速了作家群的形成。

除了荆永鸣,刘欣声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作品,而且连续获得两届内蒙古自治区“索嘎龙文学奖”。徐占夫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长篇小说创作,期间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曾多次获得全国煤炭行业的文学大奖。麦沙的诗歌,刘志、邓钰等人的作品也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因为在创作方面取得的成绩,1996年平庄煤矿被确定为中国煤矿文联文学创作中心。借此机会,平庄煤矿出台了相关实施细则,作出了近、中、长期规划,确立创作中心的整体发展思路和前进步伐,提出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各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停刊了多年的《黑海潮》文艺期刊又重新复刊,为矿区的作者提供了文学发表的阵地。

另外,矿区文联根据群众文艺工作基础和业余文学创作者队伍情况以及企业的实际条件,选择了风水沟矿和六家矿为创作中心下设的两个创作基地。在对这两个基地的建设中,从组织机构、工作规划、激励机制、活动场所等方面入手,以创作出有质量有数量的作品为奋斗目标,实现创作基地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矿区文学创作活动的进展。每个基地都有自己的创作计划,并把这一计划落实到每个人,矿区文联定期检查。通过组织笔会、作品研讨会等活动,进行交流研讨。几年来,《黑海潮》共发表作品320余篇 首)。此外,两个基地间也进行广泛的交流,增强了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更有效地使身处矿区东西部的两个基地的创作活动影响和带动了全公司的创作,真正起到了辐射和拓展的作用。

《黑海潮》杂志

强化交流

老中青三代作者互相交流,创作队伍长盛不衰。

荆永鸣想起当年在平庄的日子还怀念不已。他说,平庄作家中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无论谁发表了作品,大家都会表示祝贺,没有背后说坏话的。平时大家有时间就聚在一起,讨论文学创作各方面的问题。“不放老的,加强中的,培养小的”,平庄煤矿这几年来形成了老、中、青三支队伍。老年作者创作势头不减,中年作者创作热情更高,青年作者创作异军突起。逐渐形成的平庄作家群可分为三个梯队:骨干作者20人,重点作者30人,基础作者50人。这百人创作群体较为均衡地分布在老、中、青这三支队伍中。通过这些作者,把各年龄各岗位各种生活境遇里的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具有的追求和认同,真实且及时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实现了文学创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而这三支队伍的相互补充、相互带动、相互激励又促进了整个创作群体创作水平的提升。

为了方便作者发表作品,平庄文联在对外联系和交流上也下了功夫。一是加大了与外部文学艺术组织和作者的联系交流。几年来,他们通过《黑海潮》刊发稿件和向外投稿,参加笔会、研讨会等途径,与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山西、四川、福建、河南、广西、江西、山西、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文学创作组织和作者进行了交流沟通。二是加强了与地方文化、媒体单位和团体的联系和交流,共同举办笔会和文学作品征文等活动。三是保持与走出矿区的作者的密切联系,掌握他们在外地的生活和创作情况,并及时向本地作者通报他们所反馈的各种文化信息,经常向他们约稿,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力、吸纳力和影响力。

大量的对外联系和交流有效地丰富和提升了平庄作家群的创作内容和品位。

现居上海的作家榛子,虽然已离开矿区近二十年,但仍心系平庄,依然写煤矿题材的作品,并荣获“乌金奖”中篇小说一等奖。

不断突破

创作题材上有所突破,作品体裁上有所突破,作品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

各方面的努力换来的是平庄作家群的创作成绩不断提高,有人总结了三个突破。

―是在创作题材上有所突破。作品不局限于煤矿范围和矿工生活题材,而是力求丰富多彩,把矿区外面的世界,通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更富理性地展示给矿区人。其中,荆永鸣以―个矿山人的精神蕴积和视角,创作了短篇小说《外地人》系列和中篇《北京候鸟》。刘欣声创作了多篇反映农村生活农民精神风貌的小说,很见功力。麦沙密切关注时代时事的变化,发掘事件人物的潜质,创作了反思历史醒喻当今的大量诗作。徐站夫的小说《在河之洲》选题于“知青”生活,引发读者对人生传统的沉思与醒悟,等等。通过题材的突破,反映了作者创作视野的宽泛和对生活的透视力、再现力的日臻成熟。

二是在作品体裁上有所突破。在整体创作的组织和指导上,各种文学体裁全面发展。目前,平庄作家群中既有小说创作的高手,也有散文写作的新锐,既有诗歌创作的骨干力量,也有文学评论的后备军。对有某一基础和灵性的青年作者,在发展方向上有所着重,以充实显得薄弱的体材创作,从而改变了以前作品形式单一的现象。

三是在作品数量和质量上有所突破。近几年来,先后有5人出版6部作品集 小说1部、散文3部、诗集2部 ,最近又有14人出版了12部作品集,命名为《太阳城丛书》。表现突出的除荆永鸣之外,刘欣声的小说《草鞋》和《家事》两获内蒙古政府奖――“索嘎龙”奖,连续三次获全煤“乌金奖”一等奖。徐站夫的小说被《小说月报》选载。麦沙的长诗荣获文化部创作二等奖。在全煤“乌金奖”评选中平煤集团作者作品获奖等级和人次都列全国煤炭行业之首。几年来,公司作者在全国性报刊发表作品40余篇(首)、省部级报刊800余篇(首)、市地级报刊800余篇(首)。

永不满足

培养一支文学评论队伍,各类文学体裁创作均衡发展,不断探索创作的新领域。

2004年,中国作协在北京为“平庄作家群”召开了研讨会。据记者了解,中国作协专门为来自基层,来自生产一线的业余文学作者召开作品研讨会还是第一次。

在一片赞扬声中,来自平庄的作者们并没有自我满足,又提出要做好几个突破:一是加大创作理论研讨,培养一支文学评论队伍。他们认为目前的平庄作家群中,在文艺理论,文学评论方面还较为薄弱,现有的创作活动缺乏理论指导和理性的发掘。只有在理论和评论上提高水平,形成强劲的先导力量,才能使创作活动和作品向新高度迈进。二是各类文学体裁创作均衡发展有待同步推进。三是不断探索创作的新领域,如原著改编、电视剧本创作等方面还要做进一步的努力。

相关链接

来自底层的辉光■陈建功

我曾两次到过平庄矿区。可能缘于我的矿工出身,每次去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平庄矿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活跃的文学创作氛围,更有着互励共勉、文人相亲的浓浓情谊,是中国煤矿文联确定的“四大文学创作基地”之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创办了自己的文学刊物《黑海潮》,十几年如一日坚持至今,历久不衰,深受矿区读者的欢迎和行业内外的好评。以此为园地扶植了一群有潜质的业余作者,推出了一批有相当水准的作品。该套丛书(《太阳城丛书》)的出版就是这个群体的集中“亮相”和成果的全面展示。拿破仑曾动情地说,哪怕蒙上双眼,他也能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因为岛上有一种植物,风里弥漫着特有的气息。我读他们的作品就是被浓郁的矿山生活气息所感染、感动,由此也找到回家的感觉。

这个作家群的成员来自矿区的各个岗位,既有企业决策层的领导,也有主要生产矿的党委书记,有群众文化工作者、退休职工,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员工,他们都共有着对文学的执着和对煤矿生活的热爱。他们的作品是诗,也是史,是风,也是颂,浸润着矿山独有的气息,让所有走近它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煤矿工人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平庄矿区同全国所有的煤矿一样,一方土地因煤而兴,也因煤而经历过多的磨砺,特别是近年来在社会重大转型期,矿区的父老兄弟面对困境所表现出的忠诚、坚韧、达观、顽强的精神,历久弥坚,也绝不会被时光消解。他们的生命注定随煤炭而燃尽,他们的灵魂将以另一种形态薪火相传,烛照历史,所以说煤矿作家的作品是从那些沿着历史和现实的巷道中走过的一代又一代矿工心灵足迹中破土而出的,矿工们鲜活的灵魂赋予作品以华采,他们特有的性格赋予作品以生命,丰富充实着当代文学艺术画廊,也是脚下这片土地风雨历程的记录,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历史的一段注释。

毋庸讳言,当今中国文学存在着底层意识匮乏的倾向。任何社会最深厚的底蕴、最深刻的矛盾,恰恰都蕴藏在底层生活之中,其中该有多么鲜活而丰厚的文学矿藏。从平庄矿区走出来的作家荆永鸣近年来的“外地人”系列作品受到关注和好评就是明证。这次平庄矿区作家作品集出版,使我们感受到了一抹来自底层的辉光,我祝愿他们一路走好。(摘自作者为《太阳城丛书》所作序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