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钟芳玲:此生情陷书缘中

2004-1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五年前,三联书店出版了《书店风景》,这本华语世界首次介绍西方书店文化的书令万千读者结识了作者钟芳玲,一位游走于东西方,与书为

伴以书店、图书馆为家的“书”女人(钟芳玲自称)。近日,钟芳玲带着她的新作《书天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来到北京,一周的时间里先后在万圣书园、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和光合作用书店同读者见面,共享她的书故事和书店风景,展现出一个读者未曾见过的书天堂。

钟芳玲曾经担任过出版社总编辑、出版顾问,也开过书店,如今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世界各地逛书店、图书馆,撰写书话专栏,同时为一些出版社策划图书选题,与书结缘甚深。

记者:这是你第一次来内地吗?是否有机会逛逛北京的书店?

钟芳玲:是我第一次来内地。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还没有很仔细地逛北京的书店,但是我在万圣书店做了活动,所以对万圣书店还是有一些印象的,这是个非常人性化的书店。我还去参观了布衣书局(网上古旧书书店),店面虽然很小,但位于王府井的胡同深处,是民国风格的建筑,氛围非常好,书店的布局、定位极富特色。

记者:《书天堂》开篇就是《高科技与古董书》,因为有了高科技才可以让包括你在内的读者得以读到不外借的古董书,这样的高科技固然值得肯定,但这种技术的日益普及,是否会令阅读纸本书的愉悦以及传统书籍予人的感官之美趋于消亡?

钟芳玲:这也是我一直很关心的问题。我很喜欢古董书,我的许多朋友就告诫我说“你尽可以拥抱你自己的传统阅读情怀,不要苛求成长在信息时代的新新人类也一定要对传统阅读那么认同”。通过我这些年的观察思考,发现阅读载体与阅读方式的发展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观。比如我这本《书天堂》出版后,有很多二十岁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这个年纪,电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对文字内容和装帧形式都非常传统的《书天堂》却很认同。另外,有一个小读者发E―Mail给我,表达了对我的书中内容的喜爱,他是从父亲那里看到我的书,于是自己想拥有一本,并希望要到我的签名,他只有十三岁。

台湾最近出现了“故事屋”、“童话屋”,这是由一些喜欢讲故事的年轻父母成立的场所,完全游离在书店之外。其实台湾的一些童书书店,在假日会有专门的空间提供给年轻的父母,让他们给孩子讲故事,有时候书店工作人员也会义务给小朋友讲故事。后来有一个爸爸突发奇想,租下了一层楼,开辟了三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专人给孩子们讲故事,而且是收费的。这非常有创意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个房间里,都有一本大约两米高的“大书”,有十几页,每一页上有图画。这些说明,即使那么小的孩子也会对传统书籍的样式感兴趣。对纸本书感兴趣的家长,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言传身教,这样从小得到训练的孩子就会习惯纸本书的阅读。

电脑阅读与纸本书阅读是通过不同媒介来实现的。纸本书的阅读除了使读者在视觉上得到精美装帧的愉悦,翻动书页的触感以及油墨气味的嗅觉都是不可替代的。

记者:一本好书,除了内容重要,它的装帧设计同样不能忽略。随着印刷材质和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些书的外在形式可以非常精美,但书中的内容却常常让人失望,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钟芳玲:这几乎是今天的书店里最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对文字内容要求很高的读者,这种感觉会更强烈。我想这种情况台湾和内地的图书是一样的。从前,信息的传播手段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图书的印刷材质和装帧技术也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因此出版的书比较少,作家好像也没有现在这么多。那时出书是一件不容易甚至是神圣的事情。那时书的内容比较扎实,文字更能让读者感动。现在似乎正好相反,书的装帧设计大多很棒,文字内容却不如人意。

今天的出版业门槛降低了,这其实是好事,可以有更多人类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印到纸本书上,供更多的读者去了解。但另一方面,出版图书的数量多了,可能就会使每一本书的品质下降,许多作者写东西也没有从前那么用心,出版社的行为变得更加功利,有很浓的投机心态。这与整个社会的变化有关系。

记者:你做过出版社总编辑、出版顾问,当时主要出版哪个门类的书呢?你对出版是如何理解的?

钟芳玲:我做出版的时候比较偏向非小说类读物,这与我的经历有关。我第一份正式的出版工作是在台湾“天下杂志”社,我在杂志社附属的出版丛书的部门,专门出版杂志上登过文章的丛书,或者我策划一个方案,先约稿在杂志上登,再出书。在杂志发表的大量文章中挑选素材,虽然不是原创,却很考验眼力和归纳能力。后来离开“天下杂志”到美国读哲学博士,却发现自己更喜欢书,喜欢出版,于是回到台湾担任中华书局出版顾问,策划了一些图书选题,还策划了一个很特别的书店。当时在书店里常常办活动、搞沙龙,龙应台、平路、朱德庸等作家都是常客,现在想想真是让人神往。

我从事出版工作这些年,出版的图书很难归类,但我对于出版的理解是:尽量不要重复别人,要做别人很少做或没有做过的书,出版还是要有一些社会责任感的。

记者:你曾经在《书店风景》一书里把书店分为“地标书店”、“主题书店”、“二手或古董书店”及“连锁书店”、“小型独立书店”,你自己也开过书店,前面提到的这几类书店中,你更偏爱哪一类?

钟芳玲:每一个类型的书店都有它独特的魅力,任何一种书店类型,如果经营得成功做得到位,我都会喜欢。比如地标书店,只要有自己的地标性,有历史文化积淀,就会被认同。主题书店只要主题有创意,一样会受欢迎。坦白地讲,我对二手、古董书店是有些偏好的,这类书店充满悬念,你永远不知道会在里面碰到什么书,好像捞宝一样。这几年出现的网络书店,能够让读者买到一些平日见不到的甚至国外的图书,同样有它存在的道理。

记者:作为一家合格的书店,除了要具备卖书的基本功能之外,还有哪些不可缺少的功能?

钟芳玲:“好书店”的定义很难下,很复杂,不可能有一个书店能达到所有的标准。超级连锁书店或综合性大书店,面目模糊但店面却大,书的品种也比较多,营业时间较长,这些都是优势。有特色的小书店,虽然能够满足一部分读者的需要,规模却太有限,并且营业时间常常比较短。所以说什么样的书店是合格的,很难讲,或许我对书店是太博爱了。

如果一个书店的店主很喜欢书很懂书,可以与读者交流,店里的书品种繁多,店面装潢很别致,店里的文化活动丰富,书的价格低廉,那就是理想的书店了。不同的读者对书店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些需求不可能在一家书店得到满足。其实一个人在不同心情和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需要不同的书店。

记者:美国作家海伦・汉芙的经典名作《查灵歌斯路84号》通过她与一位英国书商的通信集讲述了一个与书、书店有关的动人故事,你觉得今天的时代《查灵歌斯路84号》中的故事还有可能出现吗?

钟芳玲:我想还是有可能出现的。我觉得只要人还存在,还有人对书对阅读对逛书店感兴趣,这个故事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书店里重新上演。比如我在《书天堂》中写的许多我与书店店主或某位作者的故事,其实正是《查灵歌斯路84号》故事的后续版本。

记者:你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与书息息相关,但是毕竟学了那么多年的哲学,你觉得这个专业背景对你今天的状态有哪些影响?

钟芳玲:从表层来看,我的哲学专业同我现在做的事情和生活内容好像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从深层分析,哲学学院派的背景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如果没有学哲学的背景,也许《书店风景》和《书天堂》都不会问世。通过学习哲学,我拥有了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相通之处。所以我在《书天堂》里把书和黑胶唱片、电影、美食联系起来。同样写这样看上去很轻松的主题,我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进行,一篇很短的文章,我会付出很多研究的劳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