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菊花之香

2004-1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夏菊花传》赵瑞泰 方月仿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9月出版

夏菊花,我们国家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的巾帼英豪。在20世纪60年代波澜起伏的艺术生涯中,她经历了那么多沉重的磨难,饱尝了那么多痛苦的屈辱,创造了那么多卓越的杂技精品,无可置疑地进入人民艺术家的光辉行列。在纪念夏菊花从艺60周年之际,一部由著名剧作家赵瑞泰、方月仿合著的传记文学《夏菊花传》同读者见面了。

这部传记文学作品饱醮深挚的情思,从个人与祖国的深刻联结中,把个人的人生旅程与国家的历史沧桑相结合,描述了夏菊花在风雷激荡的历史嬗变中大喜大悲、大沉大浮的人生遭际和寻求女性自身解放、实现女性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并别具匠心地把菊花意象作为贯通全书形象结构的整体象征。作者借用明代冯梦龙名著《醒世恒言》第四卷“百花诗”中的“菊傲严霜”和毛泽东的诗篇《采桑子・重阳》中的“战地黄花”,对夏菊花的一生进行了高度浓缩的概括。书中展示了夏菊花在坎坷多磨的命运中的自强不息、宁折不弯,她“菊傲严霜”的崇高精神和顽强性格,描绘了她在童年饥寒交迫中的凄苦和挣扎,她在夏家班子做养女的艰辛和苦涩,她在走出封闭的夏家班子投入到社会大家庭的觉醒和欣喜,她在文革迫害中没有被摧垮的信念和信仰,她在战胜腰伤重新站立在舞台上的坚韧和刚毅。书中还写到夏菊花在攀登杂技艺术高峰的拼搏中的锲而不舍、鞠躬尽瘁,展示了她“战地黄花”的精美艺技和东方神韵,描绘了她苦练《顶碗》,在莫斯科举行的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为中国杂技摘取了第一枚世界金牌的艰难攀登,她献身杂技艺术永远从零开始而九死不悔的执着追求,她在开拓中国杂技的国际演出市场中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坚定原则。总之,在形象结构的审美把握上,《夏菊花传》给人们展现的是夏菊花魂系祖国,情系艺术的精神形象。

真实地开掘传主灵魂深层的情感矛盾和心理蕴涵,是传记文学形象塑造的核心。《夏菊花传》通过对夏菊花的亲情、友情、人情和她在困境厄运中同普通百姓真情的描写,表现了她身上闪耀的中华民族的美的情感素质:患难与共的真淳、与人为善的宽厚、扶危济难的笃诚、相濡以沫的纯朴。当我们读到夏菊花与生父徐造钱、生母吴巧云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时,会被感动得嘘唏欲涕。在夏家班子她同生父终日相伴却不能相认,当她受伤被生父用担架抬着匆匆换场转点途中,才能轻轻地喊一声:“爸爸”,直到失散12年后父女久别重逢,她终于大声地喊出了:“爸爸”,这两声呼喊的强烈对比,该饱含着何等真挚的深情和难言的别情。夏菊花和分别16年的生母吴巧云的相聚,如梦如烟。她处在照顾病重母亲和出访南亚三国的两难境地,强忍着内心的苦楚,出访前整夜陪伴母亲,哪知完成出访任务回到武汉,母亲已离家而去,她为同母亲没有留下一张合影照感到终生遗憾。作品对夏菊花与同事、助演、艺徒之间关系的描写,也是催人泪下的。夏家养父母的女儿夏金船担任《顶碗》的第三任助演,她们密切配合的姐妹深情,如歌如泣。对夏金船的女儿李莉萍,她用一种母亲般的慈爱融化了一颗稚嫩而智慧的童心,使她在第9届蒙特卡罗国际杂技比赛中创造了奇迹。《夏菊花传》在叙事语境的建构上,还体现了作者运用文学语言的深厚功底。他们将文学的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熔于一炉;叙述的简洁和舒展,议论的警颖和精辟,描写的蕴藉和丰盈,抒情的委婉和绵邈,迁想妙得,相得益彰。

读《夏菊花传》,我们不仅体验到一种在美的艺术、美的生命中迸发出来的情感潜流,而且感受到澎湃在作家内心深处的激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