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4,永远的怀念

2004-1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2004年1月8日,著名作家、书法家周而复,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侯艺兵摄

周而复,原名周祖式,笔名吴疑、荀寰等,1914年1月3日出生于南京,祖籍安徽旌德。1933年考入上海光

华大学英文系后创作诗和小说,合编《文学丛报》和《小说家》月刊。1938年大学毕业后在延安、重庆等地作文艺和编辑工作。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香港中共华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副书记等职。1946年任新华社特派员赴华北、东北等地采访。同年去香港,主编《北方文丛》、编辑《小说》月刊。1949年5月后,历任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上海市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上海市政府人事局副局长,上海市政协党组书记,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9年后,历任对外文委委员、党组成员,兼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粉碎“四人帮”后,先后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78年任文化部副部长。1981年任对外文委副主任。1983年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他的创作成就是在小说方面,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以充沛的激情刻画了白求恩大夫崇高的形象,生动感人。周而复在70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杂文和文艺评论等,共计1200万字左右。代表作《上海的早晨》(4部)以改造民族工商业者为题材,塑造了各具个性的资本家形象,规模宏大,构思严谨,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他还著有小说集《春荒》、《高原短曲》、《山谷里的春天》,中篇小说《西流水的孩子们》,长篇小说《燕宿崖》,以抗日为题材的6部系列长篇《长城万里图》(《长城万里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文学奖)。散文报告集《诺尔曼・白求恩片断》、《晋察冀行》,诗集《夜行集》,散文集《歼灭》、《北望楼杂文》、《怀念集》,评论集《新的起点》、《文学的探索》等。

2004年1月27日,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龙泉明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3岁。

龙泉明,1951年8月生,四川武胜人。1974年被推荐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5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担任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1999年至2003年担任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2003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闻一多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组成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第2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龙泉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来,成就卓著,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其学术成果主要集中于对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化心理进行综合研究、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审美意识进行多角度探讨、对中国新诗的流变规律进行系统论析、对20世纪中外文学的相互关系进行总体考察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中国新诗研究方面,成果突出。他多次获得国内外学术成果奖,其中主要有:美国王安汉学奖(1989)、国家教育部第二届和第三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和二等奖(2002)、湖北省政府一、二、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等奖、二等奖(1995、2001、2003)等。承担有多项国家和部级重点项目,计有: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1996)、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近百年中国新诗流派史》(1998)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主义诗学》(2001)等。龙泉明同志1997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获武汉大学首届有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一等奖;2003年被授予湖北省教育系统管理育人先进个人。(资料来源:武汉大学)

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作家 臧克家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臧克家,1905年10月出生于山东诸城臧家庄一个中小地主家庭里。他的祖父、曾祖父都在前清有过不大不小的“功名”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孙荃、何嘉。民盟成员。1923年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26年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学习。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读书,1934年毕业。1933年他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旋即得到前辈文坛巨匠闻一多、茅盾、老舍、朱自清等的推许和赞誉,一举成名,蜚声诗坛。臧克家得以认识许多名师,如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老舍等,其中闻一多给他的帮助和影响最大。后任山东临清中学教员,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1937年至1942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三十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1942年至1946年任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候补理事。1946年至1948年任上海《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丛》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历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新闻出版总署编审、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理事、顾问,《诗刊》主编、编委、顾问,中国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

臧克家从1923年学写新诗,至今已有80年的创作历程。吴奔星评价臧克家“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相差无几,几乎可以说他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臧克家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937年臧克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后出版有诗集《罪恶的黑手》、《从军行》、《泥淖集》、《泥土的歌》等诗集和长诗《古树的花朵》,政治讽刺诗《宝贝儿》,小说集《挂红》、《拥抱》,散文集《磨不掉的印象》。1949年后,出版有《臧克家诗选》、《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毛泽东诗词鉴赏》、《李大钊》、《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杂花集》、《学诗断想》、《诗与生活》、《毛主席诗词讲解》 和周振甫合写 ,《今昔吟》、《怀人集》、《臧克家选集》 六卷 等。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004年3月13日,中科院院士,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国际问题专家陈翰笙在京辞世,享年108岁。侯艺兵摄

陈翰笙 ChenHansheng),1897年2月5日生,江苏无锡人。早年留学美国、德国,1921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任教期间,经李大钊介绍参加革命。1925年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被迫出走苏联。1928年回国后,曾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领导工作。1933年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次年该会成立后任理事长。1934年后,先后在日本、苏联、美国从事研究和著书工作,并在纽约任《太平洋季刊》副主编。1939年回到香港,主编《远东通讯》,并帮助宋庆龄等创办工业合作国际委员会,任执行秘书。1942年后,曾在印度作研究工作,在美国任大学教授和霍普斯金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名誉顾问,大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编,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建设》编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亚洲团结委员会副秘书长,中亚文化协会理事长,中国国际文化书院院长。是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专长于世界经济史和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著作有《美国垄断资本》、《印度莫卧尔王朝》、《解放前西双版纳土地制度》、《中国农民》、《四个时代的我》。

2004年的春花秋水,转瞬将逝。他像个顽皮的小男孩,从我们眼前跑过去。时间,以一年为一个刻度,又在我们身上轻轻划过。他让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感知他:在照片中多了几分疲惫和幸福感的我们,刚装修的新家,巨变的城市,被淘汰的手机,不断增长的财富,发生着的和熄灭着的情感,还有各种回忆与想像,对一年人生的总结回顾、对明年的规划计算,还有在计算中的叹息。

时间还用另外一种更痛切的方式,让我们来感知他,那就是生命的消逝。时间在这些生命上划了个句号。时间让生命戛然而止。虽然时间在他们身上的计时器停止了,然而,他们是与我们共享许多时光的人。

还记得2001年7、8月间,曾打电话向程文超教授约稿,转年的春节,在广州与他们夫妇有一面之缘。他刚和家人旅游回来。当时见到他,心里就很吃惊他的瘦,那瘦中的病容,还有一名学者对生活的热爱。还记得,2001年春天,为了采访“杨义读博士”的新闻,几次打电话给龙泉明教授,请他帮助。那时与龙教授尚未见过面,可是他却那样热情,不但抽出时间接受采访,还以文学院院长之尊亲自办了很多十分具体的事,包括寄武汉大学的那份校报。报道见报的头一天晚上十点半,他还打电话订正稿子。那年6月,在武汉大学见到了他,他张罗会议,忙里忙外的样子如今历历在目。两位教授的英年早逝,是今年最令人伤感的事。

还记得,2000年春节前几天,与侯艺兵一起采访“左联”老革命。那两天北京下大雪。下午,我们赶到周而复先生家,叩响了他的门;上午,就在木樨地采访梅志先生。她与女儿晓风偎依着,慢慢地向我们讲述“左联”的故事。今年头几个月,还在两次会议上见到梅志先生。不想不久就收到了讣告,那上面她的笑容,还是那样慈祥。

还记得,就在两个月前,在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的会议厅,陈省身老人坐着轮椅,让人推着,来祝贺叶嘉莹教授八十寿辰。那天他说话清晰、有力,声音洪亮,是会场上最耀眼的明星。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生命如此短暂。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但却有亿万种不同的过程。这几位学者、诗人、作家、数学家,以各自的工作,创作了论文、诗、童话、小说,发明了定理。他们虽然有着与其他人一样的物质生命过程,然而,他们却创造了不同于其他人的工作的精神生命过程,这种精神活动,也就是人类生命的一种最高形式。他们的生命因为这种形式,而有了一种特殊的价值。“譬如磨鉴,不灭愈光。一世之短,万世之长。”这几百字的简历当中,有着多少欢乐与眼泪、执著与柔情。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让我们永远怀念这些人吧,他们曾与我们一同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与我们分享过许多时光,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这些财富与他们留给这世界的情感一起,将伴随我们去触摸今后的时光。―――编者于12月20日凌晨二时

2004年4月24日凌晨,哲学家、哲学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因病救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侯艺兵摄

张岱年,字季同,别名宇同,1909年5月23日生,原籍河北省献县。1928年10月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33年师大毕业即受聘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936年写成了他的名著《中国哲学大纲》。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岱年因与学校领导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在北平蜇居读书,保持民族气节,不与敌伪妥协。1943年他任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讲师,次年改任副教授。1946年他回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张岱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78年起,他担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1981年他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导师,次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1979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并经选举连任三届会长,后任名誉会长。

张岱年是我国哲学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其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兼采分析派哲学,运用分析方法论证唯物主义,同时要求有选择地继承中国哲学重视道德理想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著述等身,有着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他的研究重视阐扬中国哲学固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传统,他的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问题、体系及其起源、演变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和准确的分析,体现了他在把握中国哲学方面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岱年力倡“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教70年,桃李满天下,为教育和科研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2004年10月8日,著名作家、“左联”老战士、中国作家协会离休干部梅志,因病医治无效,18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侯艺兵摄

梅志,原名屠王己华,江苏武进 现常州 人,1914年5月22日出生于江西南昌。1932年,她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有幸聆听鲁迅、冯雪峰等老一辈文学家、革命家的教诲。1932年底,与时任“左联”宣传部长的胡风结合。1934年,用笔名梅志发表了处女作散文《受伤之夜》。1936年10月,她参加了鲁迅先生的治丧送别工作。

1946年,梅志全家回到上海,她与胡风一起主办了“希望社”并负责发行和财务工作。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梅志在上海独力经营“希望社”,出版了胡风去解放区时留下的书稿《论现实主义的路》。期间,创作了长篇童话诗《小红帽脱险记》。诗中展示了团结一心,誓把老山妖彻底消灭的欢腾场面,折射出新中国胜利的曙光。

1953年,梅志全家迁至北京,她被安排在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组工作。1955年5月,梅志与胡风同时被捕,从此失去了自由。1979年1月,梅志和胡风互相搀扶着终于走出了监狱的高墙。1980年10月1日,公安部下达了“关于梅志同志‘胡风反革命’问题的平反决定”,正式撤消了1965年11月11日将她定为“胡风反革命分子”的结论和处理决定,“予以平反,恢复名誉,由原单位做好安置和善后工作”,后被安排为中国作协驻会作家。

1980年3月,梅志和胡风回到阔别的北京。创作出回忆文章《四十一年话沧桑》等作品。

1985年6月8日,胡风逝世。梅志以近七十高龄,迎来了创作的又一高峰。她写作了纪实文学《往事如烟》、《伴囚记》、《在高墙内》三部作品,回忆二人在失去自由二十四年间的生活。上海《文汇月刊》自1986年第5期起,连载了三年,社会反响强烈。后合成《往事如烟―――胡风沉冤录》,分别由北京三联书店、中国工人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台湾晓园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或再版。她又根据胡风的日记、书信及交代材料为胡风同志续写了回忆录,在《新文学史料》上连载,并集成《胡风回忆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写出了近六十万字的《胡风传》,为研究胡风生平及文艺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近年来,梅志将其多篇散文辑成了《花椒红了》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珍珠梅》 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又将全部童话及儿童文学辑成了《梅志童话》 重庆出版社出版 。

1992年,国务院为表彰梅志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资料来源:梅志同志治丧小组)

2004年10月26日,著名出版家、语言学家,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总编辑陈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侯艺兵摄

陈原,1918年7月1日生,广东新会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193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38年起,先后在广州新知书店、国际反侵略会广东分会、广西桂林新知书店、广东曲江反侵略会、桂林实学书局、上海和香港的生活书店、北京新中国书局从事编辑工作;1949年9月起,任三联书店编辑室主任;1951年2月起,先后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国际书店副经理、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文字改革出版社总编辑、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1972年6月起,为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负责人之一;1979年10月起,先后任国家出版局党组成员,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总编辑、总经理;1984年起,任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用系教授;1987年11月至1989年12月,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兼党组书记;1990年起,任商务印书馆顾问。1997年8月离休。

陈原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世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学会副主席,圣马力诺国际科学院院士等职务。

陈原是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4年,荣获中国韬奋出版荣誉奖。他有《陈原出版文集》《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辞书与信息》等学术著作,《我的音乐生活》《柏辽兹》《贝多芬》等译著,以及《陈原文存》《陈原散文》《陈原书话》等散文、随笔等共30余种刊行于世。

2004年10月27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程文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不幸逝世,年仅49岁。

程文超,生于1955年,湖北武汉人。1976年被推荐进入华中师院中文系学习。1983至1986年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0年由北京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培养,赴加州伯克利大学比较文学系留学两年。1993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程文超自80年代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以来,成就斐然,是该领域深具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以个人创构的现代性阐释体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流变进行整体研究,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阶层的复杂文化心理给予多层次观照,对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内在转型进行系统考量,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的叙事演变进行细致析辨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当代文学批评史和世纪初知识群体文化心理的探察方面,方法独到,成果突出,具有开拓性贡献。他在上述领域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多种:《意义的诱惑: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1993)、《寻找一种谈论方式》(1997)、《1903:前夜的涌动》(1998)、《百年追寻》(1999)、《反叛之路》(1999)、《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现代性问题》(2004)、《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文艺与文学精神》(即出)、《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即出)。程文超获得过多种学术荣誉。其中主要有:中国作协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理论奖,2001)、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9)、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表彰奖(1993)。(资料来源 中山大学)

2004年11月11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朝闻在京逝世,享年95岁。侯艺兵摄

王朝闻,原名王昭文,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早年投身革命文艺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至1937年,先后在私立成都艺专、岷江大学、四川省立第一师范、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创作的木刻《三等车厢》在上海举办的“春地美术研究所展览会”展出时,受到鲁迅先生的关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浙江流动剧团”。1939年在成都私立南虹艺专和复兴美专任教,1940年兼任成都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参加中国抗敌协会成都分会。创作的雕塑《汪精卫与陈璧君》跪像,在成都引起轰动。1941年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的大型浮雕毛泽东像,被称为解放区美术作品的代表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华北联合大学 后改为华北大学 文艺学院美术系任教。

1949年初参加北平艺专的接管工作。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后,任副教务长兼教授。1950年为《毛泽东选集》封面创作了毛泽东浮雕像,1951年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了圆雕《刘胡兰像》。兼任《人民美术》主编。

自1949年春开始,十个月内连续在《人民日报》和《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美术评论文章五十二篇,结集为《新艺术创作论》,其中有些文章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

195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调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工作,1954年调中国美术家协会,主编《美术》月刊。并受文化部委托筹组民族美术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1953年为《斯大林全集》的封面创作斯大林浮雕像。1960年为《列宁选集》的封面创作列宁浮雕像。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间,共出版了六本论文集。在新中国的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961年开始主编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迫停笔。1974年,由“五七干校”分配到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 后改为中国艺术研究院 工作,任党的领导小组成员。

1979年8月,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身“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美术理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11月,任艺研院顾问。1988年离休后,继续主持《中国美术史》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资料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4年12月3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在天津逝世,享年93岁。侯艺兵摄

陈省身,美国国籍。1911年10月28日生于中国浙江嘉兴。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6年获德国汉堡大学博士学位。1937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代所长。1949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60年任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1981 1984年任美国国立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84 1992年任天津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起任名誉所长。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1),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85),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75),沃尔夫数学奖(1984)等。

陈省身是20世纪的伟大几何学家,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是Gauss,Riemann与E.Cartan的继承者与拓展者。证明了一般的Gauss Bonnet定理;建立微分纤维丛理论,并引入陈示性类,由此创立了整体微分几何;引进了几何的G结构,研究其等价问题;创立了复流形上的值分布理论;为广义的积分几何奠定了基础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