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城市的回归

2004-1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没有摩天楼的大都市

最近,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国际大都市研讨会上,伦敦被公认为最适合居住的大城市。获此殊荣,与上世纪80年代源自英伦风行于欧洲如今仍方兴未艾的“城市复兴”理念密不可分。“城市复兴”已成为欧洲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时髦的一个名词,虽然离我们还很遥远,但也许会成为一种趋势。

伦敦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经历过至少两次毁灭性的打击。1666年的伦敦大火,烧毁了4/5个城区;二战时的轰炸,也几乎把它夷为平地。一次意外,一次战争,很贴切地注释了浴火重生的含义。然而,今天的伦敦,在所有人心目中仍然保持着旧都风貌,说它是最保守的国际性大都市毫不为过。这种保守出自英国人的文化天性,为避让马车而形成的左侧行驶交通规则,绅士风度主宰下的绝不张扬的店面招牌,诸多细节延续到今天已经找不到源头,但人们仍愿意刻板地追求着一丝不苟。既然意外和战争都无法改变城市的向心力,城市复兴又所为何来?

沿着几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伦敦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城市重建,60年代的城市复苏,70年代的城市更新,80年代的城市再建和90年代的城市复兴。重建是迫不得已,复苏是自然而然,更新是经济驱使,再建是政治需要,而复兴则是一种文化倡导。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从工业革命以来,为工业、经济、政治逐渐地牺牲着人们的居住环境,迫使人们蜂拥而入之后开始狼狈逃窜。这种现象达到高峰的象征便是都市人成为“在路上”一族,一天1/4时间的奔波,每个人仿佛如追逐水草的原始人,日夜不停地迁徙,从此再也没有家的感觉,城市成为一个艺人,人们如同被它耍弄的提线木偶。

于是,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指出,伦敦复兴的重大意义在于要用持续的社区文化和城市规划的前瞻性来恢复城市的可居住性,把人们再吸引回城,使城市不仅是人们工作、拼搏、赚钱的场所,也是适合居住和休闲的家园。著名建筑师彼得・霍尔《迈向城市的文明复兴》报告则详尽地阐述了如何去创造人们所企盼的高质量的而且具有持久活力的城市的生活。城市复兴的核心在于人的回归,营造城市的人气,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不再有怨言。但难度可想而知,因为怨言可能出现在任何细节问题上,忙碌的生活,拥堵的交通,冷漠的人际,糟糕的治安,压迫性的建筑,无望的底层,创造着国家财富的人群却享受不到财富带来的幸福。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在骂骂咧咧中忍耐,现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体集聚在城市复兴的大旗下,享有同等的机会,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伦敦属于每一个伦敦人,伦敦的经济、政治、公共财富,都致力于回报为这个城市建设做出过贡献的人。

城市的管理者只需要提供一个机会和一种信心,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伦敦城市复兴计划最关键处就是改造贫民区,政府使用税收杠杆撬动商业投资,为贫民区之一的道克尔地区的改造赢得了数百亿英镑的投入。使众多私营企业主入驻贫民区的原因却不仅仅是低税收,还有一条是:在此投资的企业在建筑设计上不受限制。对于刻板的伦敦来说,下这样的决心可谓史无前例,最终的结果是:道克尔地区成为伦敦拥有现代化建筑样式最多的繁华商业区。公共空间的营建则需要政府出资,1993年国家彩票的发行成为了意义深远的融资行为,抽彩所得收益资助建成的项目包括皇家歌剧院、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博物馆中心庭院等,这些项目几乎没有改动原有建筑基础,只增添了过去所缺乏的公共空间。

多样化的形成和公共空间的扩展成为伦敦复兴计划的两大外在表现,它是否改变了普通都市人的生活,这个问题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人们从逃离这个城市开始回到这个城市,一切的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伦敦还是那个古旧的伦敦,却已然悄悄变成一个崭新的都市。只有失去过的才懂得珍惜,最适合居住的荣誉带来了价值的回归,人与城市的关系从扭曲到自然,城市并非一个用来炫耀和敛聚财富的工具,而是人的居住地,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就是最好的城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