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4年度十大科技图书

2004-12-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美)

“三院”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编著刘华杰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已成为日趋国际化、高度竞争的社会活动,科研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引发纠纷,因而从业者需

要事先了解必要的行为规范。1995年,美国科学院(NAS)、美国工程院(NAE)和美国医学研究院(IOM)三家的“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合作推出了一份适用于行业内部的行为手册《怎样当一名科学家》。实际上它是1989年同名手册的修订版,吸收了来自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这部手册性著作主要面向研究生和刚入门的研究人员,但它讲述的规则适用于所有科学家以及各领域的学术研究者。它的特点是:(1)简明而权威。由权威机构组织调研,内容经过了反复讨论和多所学校的试用。(2)社会性和时代性。紧扣现实,考察了“大科学”时代科学与社会复杂关系的核心部分。(3)实用性。本书结合多个案例具有针对性地阐明了科研中经常遇到的若干敏感问题。

根据这部小册子,科学研究事业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均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科学共同体应当维持较高的信用水平,科研道德建设必须首先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公开并且事先讨论可能遇到的各种科研道德问题 如署名、疏漏、利益分配、不轨行径等 是一种好办法,可以防患于未然。这部小册子更多地不是讲出了事“以后”如何办而是要求一开始就尽可能考虑一些可能性从而防止恶性事件发生。在一般情况下,科学是一种职业,要把科研人员当成普通人看待,既不随意贬低也不随意拔高。

本手册的结尾处写道:“当科学与日俱增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时,研究事业本身也逐渐变化着。但是研究事业所赖以生存的核心价值―――诚实性、怀疑性、公正性、协作性、开放性,依然保持不变。这些价值有助于成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高效性和创新性的一种研究事业。只要这些价值依然保持强势,科学以及它所服务的社会,就会继续繁荣。”这也道出了此书所倡导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这部书对中国科技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广大学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是当前端正学风、科研道德建设急需的材料。

《迁徙的鸟》(法)

雅克・佩兰、让 弗朗索瓦・蒙吉博著(法)马蒂厄・西莫内等摄,黄秀莲、黄小萱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引进的第一部数字纪录大片,《迁徙的鸟》在2004年春节之际上映并引起轰动,该片的同名图书也受到了读者特别是鸟类爱好者的极大关注。书中收入260幅精美图片,真实地展现了鸟儿振翅高飞、长途迁徙的矫健身影和壮观景象,堪称一场“视觉的盛筵”。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反映鸟类生活习性的权威知识和珍闻趣事:这里有飞得最高、飞得最远等创记录候鸟的资料,有五大洲十九种迁徙主角的基本档案和迁徙地图,有世界上近20种鸟巢的精确描述和统计数据,有鸟类恋爱、婚姻、育雏及视力、听力、智力等方面的一系列发现和奇闻。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对生命的感悟,对美的体验。

《真该早些惹怒你:关于科学、科学家和人性的随笔》

(英)佩鲁茨著,张春美译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本书是1962年诺贝尔奖得主佩鲁茨的随笔集。佩鲁茨在书中不仅对自己漫长而独特的科学生涯作了引人入胜的回顾,还对20世纪的一些科学巨人进行了描述,这些巨人包括被诺贝尔奖遗忘的女性核物理科学家迈特纳、从原子弹的设计者变为反对者的萨哈罗夫、在法国人心目中威望超过拿破仑的巴斯德等。另外,书中关于口服避孕药和堕胎药的发现过程及社会反应、对核能造成的环境效应的思考和求证等主题的文章也非常可读。

  《阅读生物学札记》

郑也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学的发展不但将改变人类的生活,而且将改变我们对世界特别是生命现象的认识。社会学家郑也夫在博览生物学著作的基础上,撰写了这本融合科学与人文、从生物学出发思考人性和社会的新颖著作。本书以详尽的事实揭示了:理解婚姻、道德、语言等人类社会的现象,都有赖于生物学的知识。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美)M・克莱因著,张祖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数学史作家,克莱因在书中向我们阐明了数学在西方文明中的突出地位。本书一方面展示了数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数学是如何发展为一种伟大的文化力量的;另一方面则集中阐述了数学与哲学、绘画、美术、音乐、建筑、伦理学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描述了数学对西方文明进程的影响。

《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

(英)迈克尔・怀特著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牛顿的传记性、研究性著作大概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而近年来,随着牛顿手稿的曝光和有关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著作揭示了牛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改变和加深了我们对这位科学巨人的认识。迈克尔・怀特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在怀特笔下,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作为“理性之化身”的牛顿除从事科学研究外,还曾狂热而持久地投身于炼金术等“伪科学”的研究,并且,牛顿从炼金术的研究中获得了关键性的启示,从而有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

《竺可桢全集》(1-4卷)

竺可桢著,樊洪业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在竺可桢逝世30周年之际,《竺可桢全集》前4卷出版。《全集》(1 4卷)共310万字,以时间为序收录了竺可桢从1916年到1973年已刊或未刊的中文著述701篇,包括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竺可桢著述极丰,预计《全集》将达20卷,总字数约1300万。竺可桢是较早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较早提出西部开发、较早开展科学史研究、较早关注科学普及的科学家,《全集》将使我们得以更好地领受竺可桢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

《科学技术论手册》

(美)希拉・贾撒诺夫等编,盛晓明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本书是“科学的社会研究协会(4S)”1995年编辑的一本经典读物。所谓“科学技术论”(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STS),简而言之就是从多学科角度对科技活动与科技文化现象的研究。本书提供了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最具综合性的资料,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政策等学科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一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者,以及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都深具有阅读价值。

《动物世界的黎明》

陈均远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发生在5亿多年前壮阔而神奇的生命世界在寒武纪突然的崛起称为“寒武纪大爆发”,这一事件困惑了达尔文及其后无数的科学家,在当今仍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难题。本书采用了大量第一手的化石材料和栩栩如生的生物复原图来探索那个逝去的世界,试图解开“寒武纪大爆发”的谜团。作者陈均远是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和演化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他曾亲历了1983年和1999年的中寒武世布尔吉斯动物群的发掘、1987年以来云南寒武纪早期帽天山页岩动物群的发掘和研究、1998年以来贵州翁安动物群的研究等工作,本书对这些工作都有详尽的介绍。

《诺贝尔的囚徒》

(美)卡尔・杰拉西著,黄群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这是一部关于科学―――具体而言是科学界的伦理道德―――的虚构作品。小说中,生物学家康托、康托的得意门生杰里、肿瘤学权威克劳斯为了诺贝尔奖的荣誉展开了明争暗斗。其中对学术研究中的优先权、人际关系、导师选择、发表论文、寻求资助等方面都有精彩描绘。这部小说对于有关人士透视学术腐败、科研道德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正如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前所长胡亚东先生为中文版所写的推荐语所说,此书“堪称国外学术界的《围城》”,“极富教育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