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归国际化人才恰逢其时

2004-12-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中国重新开放国门25载,在整整一代人靠聪敏和毅力完成了知识和财富的积累之后,中国终于在“海归派”的集体回归中得到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喜人收获。“海归”全面登陆,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力渗透。拥有更开阔国际视野和更丰富人生经验的“海归”,毫无疑问获得了面向
时代和未来的优势。

21世纪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正从原来的接触、交叉一步步走向融合。加入世贸,更使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经济国际化必然要求人才国际化。而在中国现有人才中又普遍缺乏世界眼光和跨文化操作能力,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人才更是捉襟见肘。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角力,首先就需要熟悉国际市场运作规律、精通国际贸易规则、有跨国公司工作背景、眼界宽阔的专业人员帮助缩短与国际接轨的时间,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今,“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已是各国的共识。但具体到中国,以加入WTO为契机加大高层次、国际性人才的延揽、培养和使用还有其特殊而深远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义平分析说,中国因种种原因错过了前几次经济大发展的时机,如果此次再与全球化新经济浪潮失之交臂,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可想而知。也有评论说,把握了前两次人才需求高峰的契机,中国步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并有了持续至今的经济大发展;现在直面第三次人才需求高峰,势必使中国经济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占据主动。可以说,中国的人才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延揽现代化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当务之急。

在中国,国际化人才又如何才能觅得?其中最稳定、最可靠的国际化人才资源当然首推70万出国留学人员。目前,中国正在迎来继上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两次留学人员归国潮之后的第三次归国浪潮。而同前两次相比,第三拨“海归派”中绝大多数是携着技术、资本、管理经验回国的!因此,对于中国正在面临的企业管理危机和国际化人才短缺来说,第三次海归潮可谓恰逢其时!

时势造英雄。如今,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理念指导下,从人力资源和管理等方面大力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外国的企业管理理念正通过海归这一具有特殊身份的群体,有机地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而转化为包容二者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也是“海归”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桥梁所起到的作用。另外,由于国内的企业在对外的经济交往过程中对熟悉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人才的大量需求,也都给海归们步入企业管理的前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化”这个词,以前印象中属于外交官谈论的词汇或大学国际关系系的专有名称,现在则正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已经开始全方位地和国际化挂钩,特别是在加入WTO,互联网开始普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衣食住行,许多方面已经和国际化的产品结合在一起,从可口可乐到麦当劳,从牛仔裤到波音飞机,从北京出租司机争相学习外语,到电子邮件在全世界的扩散,国际化的影响和国际化的产品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不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痛苦不痛苦,国际化已经是一个真正的现实。

我80年代后期在日本大公司讲学时,发现日本商人国际化的程度非常高,大部分日本大公司的商人都懂英文,去过世界许多地方做生意。“国际化”三个字在80年代的日本出现的频率就已相当高。日本国际化的过程比中国要早几十年。

今天,最能代表国际化程度的还是在经济和商务领域,当今的商务已经不可能脱离开国际和世界的大环境和大背景。而海归们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的观念,通晓国际商务惯例,熟悉国际商务文化、礼仪,掌握外语等。

加入WTO已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国际化必然要求人才国际化。中国人才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做“国际人”将是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而大量海归的回归,将使中国拥有大量全面地参与国际竞争所需要具有的国际素质的人才。换言之,中国需要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战略思维及世界眼光的人才,而海归的不断回归为这种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阎建亚是我以前在经贸部工作时的一个同事。对于阎建亚这类早期回国的海归,是最早看清如何将自己的事业发展与国际化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人。当大多数他的同龄人上山下乡进工厂时,他却进了大学,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接受西方教育的人;当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时,他又作为当时最早的一批留学生,赴英国学习经济学;当中国初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时,他却与许多还沉浸在西方社会的中国留学生不同,再次回到了中国,在国家机关当了一名干部,从事外国杂志的编辑工作;当外国公司进入中国时,他又选择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10年之内分别在两家著名的公司担任首席代表;而当人们带着神秘和羡慕称这些人为“首代”时,他却又办起了自己的公司,用自己多年来在中国机关和外国公司建立起的丰富资源,做起如今最时兴的咨询业。阎建亚踩紧了时代的步伐,把自己的发展同中国国际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的确,这批已经国际化的海归给人突出的印象首先是在观念上的国际化。很多海归都认为,加入WTO后,中外经济接轨越来越紧密,障碍越来越少。作为国际人,海归的眼光要放远,不仅要看到能在中国做什么,还要看能在国外做什么,还要看到外国人进来之后,我在这之中有什么机会,要把自己的发展与国际化的背景结合起来。国际化已经是一个现实,不管你愿意不愿意。WTO以后,中西方打交道的壁垒更少了。你面临的选择是怎么适应它,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我以前在北美时,曾在一家加拿大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和一家全世界第三大的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做董事经理和副总裁。在和这些公司的同事的工作中,我发现这些公司的专业人员无论是在思维上还是在行为上都非常地国际化。这些公司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做过项目,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Think Globaly,Act Locally”,即国际化的思维,当地化的行动。我在香港做加拿大商务参赞时,也接触过不少欧美人士,他们也都非常地国际化,有一个开放的国际化视野。我注意到香港一些大企业的腾飞,都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像我当时有好几个在加拿大的西方朋友,都加盟到李嘉诚的公司中去了,而李嘉诚的公司已经是非常国际化的公司。的确,我认为具有国际化观念的海归,也是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海归不仅要和国内的企业打交道,随着WTO加入,还要越来越多地和国际上的商人打交道,国际化的观念越强,越容易得心应手。

随着国外经济文化往来增多,外资企业增多,来华的外国人增多,出国旅游、学习更加容易,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渠道,更方便地学习到国外先进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和思维方式,而大批海归的涌现,将加快中国人才国际化的进程。

  (本文摘自《海归时代》,王辉耀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