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史书”的重热欣喜

2004-12-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感觉这几年市面上历史题材的书籍好像又获得了出版界的眷顾,并且还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大众市场。各种形态的讲史:故事式的、从田野和民间角度叙述的、借古讽今联系实际的,一一登场。此间好一些的,大多顾盼自雄,纷纷号称宗法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写书人用现代人可以接受的通俗行文去开讲,拿现代人的语言风格和

感情去重叙历史,不时夹着一两条学界新的观点。“潜规则”、“血酬定律”《帝国政界往事》……

最近在读虞云国的《细说宋朝》,这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细说朝代”系列中的一本。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故事还是那些故事:杯酒释兵权、海上之盟、隆兴议和、开禧北伐……像温一壶渐渐冷去的酒一样,回顾尘封的记忆中教科书里这些半生不熟的名词。所谓“细说体”其实并不陌生,这种一个个的故事集合体裁里有林汉达、曹余章《上下五千年》的影子。那本书是我开始阅读的第一本课外书,时年九岁,而且是真正的烂熟于心,从中深有获益。

纯粹的讲故事也许已经不适应我们现在的年龄,然而从现代人的社会心理出发,我们理解一段历史,更希望它是血肉丰满、可以感知的,“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甚至希望全部历史都可以留下影像资料。谁让那些东西离我们太久远呢?所以一定程度上,青灯黄卷成了后人的“提线木偶”,总有人牵着数根相对隐蔽的线,使木偶摆出各异的姿态,我们就是在前台津津有味地看着的观众。胡适也说,历史是任人打扮,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见仁见智,煽情一把,用另一种语言系统包装重组一回古代生活,拿时尚的兵器点一下传统的穴道,这类书似乎也不错。

真正的历史并不完全是由那些引人入胜、富于情节的故事连缀成的,而且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付出阅读二十五史或宋人笔记的机会成本。所以,不管现在讲史的书如何“掰”,怎么改头换脸,只要能使关于历史的学问不要在消费主义社会和功利主义价值观中淡出人们的视野,总是好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