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特等奖“照例”空缺

2008-03-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

“如果一个奖还需要跑,它就不值得跑”

复旦大学的吴金华向记者介绍了获得王力奖一等奖的著作:华学诚的《汇证》。汉代扬雄所撰的比较方言词汇集《方言》,是世界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地理学专著,是和《尔雅》、《说文》一样重要的语言学著作。此前,该书最详最佳的注校本只

是钱绎的《方言笺疏》与周祖谟的《方言校笺》。但《笺疏》成书于150多年前,《校笺》也已经印行近60年,语言学界迫切需要一部既能全面反映历代《方言》研究成果、又能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校注本,以适应今后学术研究的需要。

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汇证》上下两册,100万字。全书汇集古今校释、详证绝语方言,对《方言》进行逐条、逐词的校勘、疏证,附录了详赡、精审的研究资料。对《方言》的古今版本和训释资料几乎搜罗殆尽。该书使用了6种影宋本、覆刻本、影抄本和重刊本,并且把作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与国家图书馆所藏李孟传刻本逐字作了复核。其中藏园覆刻宋庆元本卷十三末有“湖北黄冈陶子麟刊”八字,可知此本即陶子麟覆刻本,另外还有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影宋抄本,这两个本子周祖谟都没能见到。同时还使用了明清以来的刊本、抄本、丛书本和校注本,包括各种条校条释的札记,共34种,包括清人误认为是宋代曹毅之本而实际上是明代正德己巳年间的抄宋本,王念孙手校明本《方言》也是第一次得到使用。

历代学者的校注本也得到系统清理,散见于其他著作或笔记文集中的零星阐释也被大规模挖掘,总之,举凡各家校注、历代辞书类书所引、典籍古注和现当代论著,只要是关涉《方言》疏解而且有一得之见的资料,均悉数征引,其中重点参考的有戴震、卢文?、刘台拱、王念孙、钱绎、王国维、吴承仕、吴予天、周祖谟、刘君惠、徐复诸家。

此外,《汇证》中也有作者对《方言》的研究,对“校”和“释”上所存在的疑难问题做了积极探索,如版本文字校勘和《方言》、郭注词语的疏解所存在的问题等。

所以书名没有用“新校新释”或“集校集释”,而是称“校释汇证”,因为全书有整理和研究两部分的工作,对古今“校”和“释”的整理是“汇”,研究是“证”,“校释汇证”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作者所做的工作。

吴金华介绍说,评奖时不仅要看申请人著作的学术结论,还要看他所使用的材料、方法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学风、功力;要对申请人的学术著作进行综合考察,评定该著作对本学科的研究有无推动作用,在本学科中是否处于前沿位置。

他举例说,《汇证》一书之所以获奖,除了选题重要、资料翔实,对相关问题能探赜索隐、稽古证今,还因为全书表现出的朴实学风。该书在底本的处理上采用“底本式”而不是“定本式”,除避讳字依例直接补足笔划外,正文和古注均依宋本原文照抄,需要校改的内容在“汇证”部分说明,一律不直接改动底本。在具体的“校”“释”中也是如此,作者总是首先忠实描述各种本子的文字异同,客观引述各家的校勘意见,然后才用“按”字领起自己的校勘意见,词语疏解考证也遵循同样的先后顺序。凡是遇到因资料不足或者因研究水平限制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或明确存疑待质,或进行必要的梳理以供后来者研判,绝不强作解人、妄逞臆说。这是尊重历史、尊重前人的恭谨态度,体现了笃实的学风和谨严的态度,在学风浮躁的今天显得十分可贵。

华学诚没想到自己能获奖,或者说,在作学问的时候,就没想过获奖的事。他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他的学术之路,是“瘦西湖畔发愤苦读经典、狮子山上立志专攻《方言》、丽娃河边成就获奖专著”。1977年高考,因为估分不足,华学诚没敢报他梦想中的南京大学,结果却以高出南大当年录取分数线20多分的成绩,委屈地进入扬州师院。在校期间,他追随建国前的东吴大学教授王善业及其弟子赵航,求教古文献和古汉语的学习,开始学术生涯,1985年秋季,考入成都东郊狮子山上的四川师范大学,跟随刘君惠读硕士。就是在刘先生的指导下,他放弃了研习高邮二王的计划,开始专攻扬雄《方言》。1998年秋,他到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然后留校工作,一待就是8年,直到去年他调到北京语言大学担任人文学院院长。

华学诚从接触和研究扬雄的《方言》,到《汇证》的出版面世,前后历时2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年到1992年,在刘君惠先生指导下完成了郭璞和清以来主要《方言》注家的研究,这一阶段的成果有《潜斋语文丛稿》(199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扬雄方言研究》(1992年,巴蜀书社,作者之一)和《〈方言〉研究的历史鸟瞰》(1992年,《学人》第3辑);第二阶段是1993年到2001年,主要是扩大搜集材料的范围,尤其集中爬梳先秦汉魏晋的资料,并对之进行研究,这一阶段的成果有对周祖谟先生《方言校笺》补正的文章,和《汉语方言学史研究》(2001年,台北艺文印书馆),并在华东师大李玲璞先生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2001年);第三阶段是2001年到2006年,进一步完善资料、整理资料、研究资料,同时开始《汇证》的写作,历经近四年,于2005年春天交稿到中华书局,其后一年时间集中用于配合编辑处理稿件和校对。

采访过程中,华学诚几次说到对中华书局投入人力物力的感激,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的感谢,并且特别声明,下册的资料工作和编纂有他的几个博士生的劳动在其中,她们是华东政法学院的王智群、长江大学的谢荣娥和洛阳理工学院的王彩琴,书的封面、扉页和版权页上都以协编的名义署了她们的姓名。他对所有曾指导过他的老师,更是尊敬有加,每提到一个,都要介绍半天,而且每位老师的名字后面都不厌其烦地加上“先生”二字,包括推荐他参评王力奖的两位专家:南京大学的鲁国尧教授和北京师大的王宁教授。这两位先生对他的学术研究影响很大,对他非常了解,对所要推荐的成果也非常熟悉。他认识鲁先生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多年来鲁先生一直指导和帮助他:去日本给他带回宝贵的资料;论文撰写时,鲁先生仔细阅读他的初稿并提出意见,甚至亲自修改;他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会,鲁先生担任主席;他的博士论文出版,鲁先生撰写了长篇序言。可以说,他这十几年来一直在鲁先生的照拂下前进。他认识王宁先生是在1987年暑假,他携带硕士导师刘君惠的书到府上拜访,并呈上硕士论文开题纲要,他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曾经王先生审阅,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金项目结项的主审专家也是王先生,这次获奖的著作就是他首期优博项目的成果。

华学诚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所在的语言学界,是一个冷门的偏僻领域,做的都是实在的东西,需要坐冷板凳,来不得任何弄虚作假。也正因为如此,它被不良学风浸染的不多,还保留了学术的纯正。华学诚不算特别迂阔和完全没有社交能力的人,他说,如果要费钱赔笑花心思“跑奖”,他宁可不参评,太累,也没那个时间。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奖还需要跑,它就不值得跑。

12345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