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

2009-03-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削弱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汉武帝推行的第二方面的改革措施,就是削弱地方势力。他所针对的地方势力其实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诸侯王,一类是地方豪强与游侠。

西汉的诸侯王国问题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国以来就形成的。西汉立国后没有效仿秦朝建立单一的郡县制,而是采

用了“郡国并行”体制――郡是郡县制,国是封国制。封国体制又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和郡是同一个行政级别,侯国和县是同一个行政级别。刘邦后来用约束、陷害乃至于杀害的种种手段,解决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但是在这当中又封了一批刘姓宗亲王。所以汉初所确定的郡国体制既有中央集权制的一面,又有地方分权制的一面。汉景帝时曾发生过“吴楚七国叛乱”,七个刘姓宗氏诸侯王联兵造反,到汉武帝这个时代,面对诸侯王势力坐大的局面该怎么处理呢?如果采取汉景帝那样的“削藩”政策,很可能会导致新的诸侯王国的叛乱。于是,汉武帝采用了一种高明的法律手段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推行“推恩令”。

“推恩令”就是把恩泽推广开来的意思。在推恩令推行之前,诸侯王国的王位传承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嫡长子继承他父亲全部的领土,这样就保证了一个诸侯王国领土的完整与国事的稳定。可是推恩令的用意恰好相反,是让诸侯王从本国的固有领土中拿出一部分分给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这样,一个诸侯王国又分出许多新封的侯国,新成立的侯国不再隶属于他父亲原来的王国所有,而是隶属于这个侯国所在附近的一个郡。这样一来,即便是原来领土很广大的一个诸侯王国,领土不断地被分割,也很快会被削弱。那么诸侯王是否意识到这是在割裂他的领土,因而不搞推恩呢?这也几乎不可能,因为朝廷现在允许搞推恩,所有的王子都希望可以分得一部分封地,不会同意父王不搞推恩的。汉武帝利用这种人情世故,推行“推恩令”,即便有的诸侯王心怀不满,也只能遵守朝廷新的法律制度,把自己的领土分裂成若干个侯国。

那么,汉武帝又是如何惩治地方豪强和游侠的呢?从战国到西汉是中国游侠最活跃的一个时期,一批大游侠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甚至拥有崇高的威信。统治者要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而民间却有一批有实力、有威望的游侠,这是统治者所不愿意接受的。但是,通过正常的国家法律程序惩治他们又很难,所以汉武帝用“酷吏”来对付这些人。

当时有两种官员,从行政风格上分一种叫“循吏”(后世称之为“良吏”),还有一种是“酷吏”。这两种官员最根本的区别是,循吏办案是根据国家法律的,而酷吏根本不管国法如何规定,只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当皇帝的旨意和国法的规定相冲突时,这些酷吏便把皇帝的旨意置于国法之上。比如说汉武帝要惩治某一个地方的豪强和游侠,他就任命一个酷吏到那里做地方官。这个酷吏完全清楚汉武帝的动机,所以上任之前先搞调查,把豪强与游侠的情况摸得很清楚,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一上任就靠私人武装力量先把地方的豪强和游侠抓起来,还没等到被拘捕的人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就把他们都杀了。酷吏就用这种特殊的手段为汉武帝整治地方势力,所以汉武帝在削弱地方势力方面做的事非常有效。

汉代陵墓中出土的陶俑,让人想见当时的娱乐生活

削弱丞相权力,强化皇帝专断

汉武帝的第三项改革是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需要高度的集权,来做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而他本人的禀性在其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本人就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

西汉开国之后丞相拥有较高的实权和威望,这对于皇帝的权力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制约,这种制约对国家政权的良性运作本来是非常好的,所以从制度的角度讲丞相有实权是好事。但是如果丞相的权力过大,又碰到一些权臣或心术不正的人担任这一职务,那丞相就有可能利用职权培育私人势力,对国家的政治运作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在古代专制体制之下,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如何制衡,这一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当时有一个丞相叫田?,是一个外戚,政治才干有限,但政治欲望很强。有一次田?入朝奏事,和汉武帝在一起谈论任命官员的事,从早晨谈到了太阳偏西,汉武帝很不高兴,最后对田?说了一句话:“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就是说你任命官员任命完了没有呢?我本人也准备任命几个官。皇帝和丞相之间话说到这种程度,由此可见汉武帝是非常不满意丞相有实际的用人之权的,所以他要收回这样的权力。那么汉武帝是怎样做的呢?

一是用制度建设的方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制度建设指的是汉武帝设立了一个事实上的决策机构,取代丞相的决策权。在西汉前期丞相是拥有决策权的,当时丞相有一个重要的同僚是御史大夫,丞相和御史大夫是朝廷百官的首领,遇到了重大的事情,是由朝廷的公卿集体讨论决策,奏请皇帝同意的。汉武帝深知决策权的重要,就任用了一批文学侍从,这些人口才好,文章写得漂亮,又愿意在官场上一展身手,像严助、朱买臣、司马相如、主父偃都是这样的文学侍从。每次遇到了军国要务要讨论,汉武帝先和他们打招呼,让他们做准备,对丞相、御史大夫却不事先关照。到了朝议的时候,因为这些侍从之臣事先有准备,当朝廷的公卿大臣提出处理方案之后,他们就开始发言批驳,逐一把公卿大臣提出的方案给批驳倒。这样几次之后,朝廷的公卿大臣明白了,遇到什么事情,皇帝的侍从都准备好方案了,只需要让他们发言就可以。这样一来慢慢由个案变成了惯例,由惯例变成了制度。于是一个新的决策机构形成了,被称为中朝(又称“内朝”),而在中朝和内朝形成之后,丞相和御史大夫为代表的朝廷百官公卿体系就被称之为“外朝”,“外朝”只有执行的权力,这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建设。

而汉武帝削弱相权的另一个手段就是杀人。汉武帝中晚年一共杀了五位丞相、六位御史大夫,这之后朝廷大臣们明白了,丞相表面上号称是上承天子,佐理万机,实际上没有任何的实权,弄不好老命还得搭上,根本没有那么高的威信。有这么一个小故事非常传神:汉武帝在杀了三个丞相之后,任命公孙贺当丞相,公孙贺吓得跪倒在地,苦苦哀求皇帝收回成命。可汉武帝还是让他接受任命。公孙贺当丞相后非常“懂事”,皇帝说什么就照着办,绝不提不同意见,可就是这么一位丞相,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最后也被杀了。他本人虽然没有犯罪,可他的儿子犯罪了,受到了株连,被灭了族。就这样,丞相没了实权,朝廷大小官员只要看皇帝一个人的脸色就成了――那是唯一可以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最高统治者。

西汉时期的形势图

对外开疆拓土强化国家力量

汉武帝施行的第四个方面的改革是强化国家力量,对外开疆拓土。西汉立国以后,一直保持着一种相对低调的立国态势,不愿意轻开战端,因为以西汉初期的国力,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军事战争需要的人力物力等军费开支,所以宁可在匈奴咄咄逼人攻势面前采取屈辱的姿态也不和匈奴开战。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情况为之一变。汉武帝要通过军事征伐的手段来扩大帝国的版图,以解决边境的军事冲突,当然核心的进攻方向就是北方匈奴。

其实汉武帝发动的战争不光是打匈奴,开拓疆土在东西南三个方向也同时进行。对东方,汉武帝攻打了朝鲜半岛,把朝鲜半岛一个卫氏王朝给灭掉了,设置了四郡进行直接管理。对西方,汉武帝开通西域,其中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派遣张骞出使。当时经营西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军事上对西域的进攻,可是经营西域的实际成果却远远超出了这个原本的军事动机,通过经营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连接了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中心,也就是汉朝帝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间接联系的成立。特别是这条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进行各种交流的有效途径,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世界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这里我无法展开讲,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举动对世界文明史的意义是何等重大。对南方,汉武帝经过多年用兵消灭了南越国,在岭南设置了九郡之地,这是一片很大的区域。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汉武帝的经营,可能中华帝国版图的确立也许要有若干的变动。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她的版图是在长期历史演变中依次形成的,其中汉武帝的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当然为了这样大规模的军事征伐,汉王朝和及其统治下的民众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时一个家庭中,常常是父子都上阵,或死或伤,女的被动员起来去守边防,孤儿寡母在家里,告苦无门,他们要给自己阵亡的亲人祭祀都找不着亲人的尸首,只好“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这是一种何等残酷的局面。所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们也要看到。

汉代玉门关遗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