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阳光依旧照耀着每一个心灵

2009-05-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张严平 刘大江 余晓洁 我有话说

背负着一无所有的苍茫从零开始,在折断翅膀的深渊中飞起新的梦想

见到70岁的母广逊,才知道什么叫哭干了眼泪。老人眼皮红肿,目光滞涩,即便心里有天大的苦,到眼边也只是慢慢浸出一丝泪光。

家住北川曲山镇海光村的母老汉,曾是村上最让人羡慕的,老伴善良贤惠,四个儿女成家立

业,个个能干,全家人合力在村上发展了苗圃、养猪、酿酒等家业,日子蒸蒸日上。

然而,“5・12”来了,就那么一瞬间,天上地下。老汉全家16口人走了6口,老伴、大女儿、二女婿、两个孙女和一个孙儿。一大家五小家,只剩排行老三的大儿子家是完整的。全家人经营多年的50亩苗圃被毁40亩,养猪场的2000多头猪随泥石流一卷而空,一天能出400斤的酿酒作坊也塌了,五家人的五栋新楼房无一幸存。

那些日子,老汉的泪水流干了。

生活的韧劲就像泥土里的种子,千劫万难,只要种子没死,必定要发芽。

老汉的心,就是那颗没死的种子。

他走进河套旁被毁的苗圃,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沙石,几十万棵名贵树种苗,都已成了下游人家捡回去当柴烧的干树枝。只有一片依旧的绿色让他惊喜,那是被水浸泡了50天扑倒在地却依然扎着根、吐着叶的紫荆。他像孩子般兴奋地奔过去,扶起一棵,笑了。

从这天起,母老汉请上几个乡亲,从早到晚顶着大太阳,双脚扎在泥石地里,一棵一棵地扶树苗,整整扶了5天,救下几千棵紫荆、红豆杉、五角枫、珙桐……他每天围着它们看啊,转啊,摸啊,心里又有了盼头。

他把幸存的儿女召集到一起,商议下一步的打算,各家儿女都在艰难之中,可重整产业的决心齐刷刷的。

老汉排行老三的大儿子母贤政、二女儿母小莉、小儿子母建中和媳妇李晓元,现在都在为重整家业忙碌着。新的苗圃正在扩建中,已开始选种、育种,同时他们对幸存的苗子一棵一棵进行了杀菌、消毒、升温、催芽、嫁接。李晓元说:“新建的北川将来一定需要大批林木花草,我们的苗圃有的是好前程。”养猪场也已经修复了一半,只等猪市回暖,猪娃子就养起来。全家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一切从头再来!”

一个大家就像是一幢老屋,千砖万瓦、百梁回绕,最上劲的就是那根顶梁柱。母老汉和他幸存的儿女们,那股子震不垮压不倒的心劲,就是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精神顶梁柱。

那天,母广逊老汉特别兴奋地带我们去看了那片用手一棵一棵扶起来的苗圃。满目青翠,鸟语花香,老汉一钻进去,马上年轻了10岁,脚步轻快,眼里有了光彩,一边走,一边给我们一一讲解,这是什么树,什么特性,几时开花,几年要出苗……大大小小的花木就像是怀揣在他心里的一个个孩子。

在一棵高大的紫荆树下,他站住了,告诉我们,这是苗圃里最早种下的一棵树,有十多年了,原先在靠近河边的低洼处,地震时,被冲下来的堰塞湖水淹到齐树头,泡了50多天,硬是活了下来,他和两个孩子花了大半晌的功夫把它从泥沙里挖起来,移到了现在的地方。老汉用手慢慢地抚摸着这棵紫荆,半天没有出声……

走出苗圃,和母老汉告别。朴实的老人握着我们的手,一个劲地说:“再来!再来!”怕我们不懂他的心意,又追了一句:“再辛苦点,日子还是照样过的。等到3年、5年,顶多10年,这里就又是一片望不头的苗子啦!”

这一路看到太多像母广逊一家这样不屈的人们。

映秀镇有一个开沙场的农民马定全,震前家富业丰,震后一无所有。他和媳妇从捡垃圾做起,决心要过上比震前还要富裕的好日子。

北川一位年轻的母亲廖乾美,带着遇难丈夫的遗腹子,在板房区开了一个小理发店,终日辛勤操劳,立志靠自己的双手把女儿养大成人。

只要心不死,生活就会继续有梦想。梦想是摧不垮的,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摧垮怀有这些梦想的人。

背负着祖祖辈辈青川热土的厚望,用脊背扛起一个新的家一颗新的太阳

青川山大沟深,峰峦叠嶂。

关庄镇在青川的一片峰谷之中,新华村在关庄镇的峰脊上,小石笋社在新华村的峰尖上。

当我们沿陡峭的山路驱车3个小时,徒步攀行2个小时,终于在断水、断路、房屋垮塌的峰尖上看到两栋拔地而起的新房框架时,仿佛是梦中的图画。

我们寻找房屋的主人。主人们是从一条来自山下的羊肠小道上、背着沉重的大背篓、一个一个亮相的。

哥哥张学军,40岁,黑瘦精干,目光硬朗;弟弟张学民,35岁,英姿勃勃,略有文气;哥哥的媳妇李天清,梳根辫子,利落爽快;弟弟的媳妇杨顺秀,也梳根辫子,清秀内向。

他们的背篓里装的全部是建房用的青瓦。媳妇们一个背篓里是4匹半瓦,90斤;男人们一个背篓里是10匹瓦,200斤。这已是他们当天的第7趟背运了,到天黑,还要背两趟,一趟来回一个半小时,中间要翻一座坡。兄弟两家的两栋新房子总共需要背瓦10000匹,20万斤。这之前,他们从15里路以外的山上用肩膀扛回了全部需用的木料,这之后,他们还要从山下的河套里背上4万斤细沙。

没有完,这只是他们一年来大山上的生活所需要背负的一半,另一半是水。他们所有的生活用水、建房用水,牲畜用水,一碗一瓢,全部需要从山下十几里路的泉眼里去一篓一篓地往上背。

“5・12”大地震毁了他们的一切。路被埋了,水道被切断了,弟兄两家刚刚建起不到3年的新房全垮了。两个媳妇至今记得那个晚上,坐在废墟旁,想着身边的老人和各家两个在镇上上学的娃娃,眼泪流了一夜。兄弟俩蹲在废墟上,一声不响,黑暗中抓起一把瓦砾,攥得手掌出血。山里有句话,男人的背,女人的天。再苦再难,婆娘哭,男人不能哭。

第二天,天还没大亮,兄弟俩就找出两只破背篓,一篓一篓地向外清理废墟。女人心里踏实了,找出两大块盖棚子的塑料布,扎成口袋,装进背篓,一路往山下找水,走了2个小时,终于看到了石头缝里流着的像粉丝粗细的一道山泉。

生活在这一天,从一丝泉水起步。

一年来,两兄弟和他们的女人为重建新生活,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怎样的艰难,山外的人难以想象。每天要背千斤砖瓦木料,背几百斤水。他们的生活方式只剩下一个字――背!

两个媳妇扯着衣服角,给我们讲她们三九天从山下往上背水时,水溅到身上,寒风一吹,衣服沿边挂了半圈冰凌;讲她们半夜三更去背水,走到家时,鸡已打鸣。

兄弟俩似乎没什么难事放在眼里,可他们穿的蓝色的衣衫上因汗水渗出的一层层白花花的盐渍,以及脖梗间被背篓压出的紫红的印迹,已经无语地传达了一切。

“太难了,这山上的日子还过得下去吗?”话一出口,我们便后悔了。山里的这对兄弟妯娌一起笑着反问过来:“咋过不下去?我们这山好着哩,周围都是我们的地。”他们的手指向的地方,是一块块麦子、油菜、洋芋、豌豆,还有一大片开着花的果树,其中几树桃花姹紫嫣红,宛若飘落在山顶的一片彩霞。

张学军告诉我们,他们在这大山里祖祖辈辈有十几代了,直到他们这一代,才真正过上了好日子。地震前,兄弟两家都是现代化,农用机械几乎齐全,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设备样样都有。地震把这些都毁了,可他们还有人有地,震后重建,政府给补贴给贷款,这心里就更鼓劲。日子一定还会越过越好的。

“水呢?如果山上一直没水怎么办?”我们还是担心。

“下几场暴雨,水就回来了,大山有大山的道。水没回来之前,就背!”哥哥面无难色,弟弟和两个妯娌泰然微笑。

他们又起身了,去背下一趟瓦。兄弟两家计划着到5月住进新房。或许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家是目前四川全省在建的24万户重建农房中的两户。

远远望着虎虎生气的张家两兄弟和他们俊秀的媳妇,背着背篓,一字排开,沿着第一眼看到他们上来的小路朝山下走去,快步流星……

放眼绵绵高山,不知它的怀抱里还藏着多少令人震撼的奇迹。

“有一种不屈叫青川有一种力量叫青川有一场挥洒有一腔肝胆有一群父老乡亲叫――青――川……”

在青川东河口“5・12”大地震遗址公园,我们读到了这首刻在一块大石头上的诗,默记心间,如雷如电。

再一次告别灾区,再一次万般不舍。每一棵草木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叫新生;每一块岩石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叫脊梁;每一双眼睛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叫生活。

这片凝聚了千千万万人的伤痛、千千万万人的挚爱、千千万万人的力量的土地,喷发着一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五月不朽。阳光依旧照耀着每一个心灵……

(据新华社成都5月1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