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60年交通巨变印证了什么

2009-08-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王小润 李金桀 我有话说
“我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门驻华大使眼中的中国交通

■本报记者冯蕾李金桀

阿卜杜勒马利克・穆阿里米,也门驻华大使。1974年至1978年留学中国,先后就读于北京语言学院和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日前,在使馆

接受记者采访时,话题很自然从他留学中国的经历开始。“当年您从也门来中国留学时,路上走了几天?”

“起码4天。当到达向往已久的北京时,已经晚上11点多了。”聊起当年,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大使先生,流露出万千感慨,“那时首都机场很小,很昏暗,飞机很少,人也很少。现在的首都机场,机场大、飞机多、人也多,3号航站楼非常宏伟、壮观。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它是 NO1。”

“几十年前真和现在没法比。”他给记者回忆起当年他从西安坐飞机去延安参观的一段往事,“由于没有像样的公路,我们就坐那种很小的飞机,空中颠簸的很厉害。我紧张地汗都冒了出来,同行的几个人脸都变了。”

“当时中国的交通状况的确很差,公路不怎么好走,火车也是那种烧煤的老火车。”大使讲述起1975年他和同学从北京坐火车去西安的经历:列车开动后,车头冒出滚滚浓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坐了24个小时才好不容易到达西安。走出车厢,同学们个个灰头土脸,有的同学幽默地说:“哈哈,开假面舞会不用化妆了!”“现在真的变化很大。”大使兴奋地说,“我去年坐快速火车去天津,你们叫动车,只需要半个小时。我还去过青岛和济南。火车和飞机一样,干净、快速、安全,服务员服务非常周到。”“中国这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很高兴自己能看到这种变化。”大使说,比如北京,现在有宽阔的马路,有先进的地铁。“在周末,也门的朋友过来,我会带着家人和朋友们去坐一圈北京的地铁,体验北京。还记得我第一次来北京的时候,还是坐着三轮车去的天安门,刮风下雪,把我冻坏了……”说到这里,大使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采访结束时,大使认真地对记者说:“中国能有这种变化,我总结了三个方面:一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中国有着古老的文化积累,三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本版策划:本报经济部

责任编辑:冯蕾王小润李金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