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要文化创新 更要社会责任

2010-06-2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近段时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百里挑一》等相亲交友类节目“以出位博眼球”,广受观众和社会舆论质疑。作为“业内人士”的广电系统工作人员,到底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许多广电系统从业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既要有文化创新的精神,以大众喜闻

乐见的形式制作、包装节目,更要有社会责任感,以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赢取节目收视率。

江西电视台“中国红歌会”导演廖苏斌:应该说,当下一些内容庸俗、格调低下、极端另类的电视娱乐节目,的确吸引了不少观众。但是,为了提高收视率就非得要靠这种“娱乐至死”、靠这种“以出位博眼球”吗?我不敢苟同。国内外电视产业的发展早已证明,出位低俗的节目也许能火爆一时,但绝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已经举办了5年,赢得了收视率与口碑的双重肯定。它为什么能够吸引这么多人的参与和关注?是靠“以出位博眼球”吗?不是。中国红歌会选择了选秀的外衣,但在内容上却避免了肤浅和庸俗,而是确定了积极向上、振奋自强的主旋律,这才是“中国红歌会”拥有长久生命力的保证。我认为,作为现在的电视文艺工作者,既要有文化创新的精神,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制作、包装节目,更要有社会责任感,要靠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来赢得节目收视率。

苏州广电总台都市音乐频率节目主持人欧凯:为博取收视率,少数电视台和网络炒手联合对一些非主流的人、事、物进行炒作,或者在选题上故意以反主流为题材,过度夸大反面价值观,误导受众,甚至推波助澜。我认为在面临收听、收视率竞争这一巨大压力的现实情况下,广播电视工作者依旧应该坚持三个原则:不说违背主流价值观的话,不播容易引起社会歧义的内容,不办纯粹为博取收听、收视率而设计的低俗活动。

实际上,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我们的主流价值观,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是所有媒体人都要做的一道思考题。欧凯说,我正在做晚间的谈话类节目,这类节目的听众多半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挫折,导致心理失衡。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力求避免说教,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以积极的主流价值观给予正面引导,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是媒体人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

河南省济源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李培献:传播者,守土有责。一些制作人、创作者把公众关注误解成了金钱追求和个体利益诉求,事实上,这是逼着观众带着口罩看节目,强迫人带着墨镜看书。电视屏幕泛滥的相亲节目,越怪越红、越脱越红的网络“红人”,视还原社会丑恶现象为批判的文学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助长着低俗之风,污染了公众的视听和精神享受,玷污了传播者的社会使命。

广东电视媒体人郭际生:广播电视节目是精神产品,眼下太重“眼球效益”,“化育”和引导的社会责任已被蚕食或渐行渐远,只管跟风,不想原创,什么品种火爆就跟着上什么节目,越出位越有人气,越有名堂越有客户,便尝到甜头,只要“第一桶金”先拿到手,整肃、整顿、整治什么的便是“下回分解”。在金钱物质的诱惑下,一些媒体的质正在蜕变。当然,也因为我们一些节目虽说品位高雅,但却缺乏亲和感,让现代口味者特别是年轻一代有隔膜。整肃低俗之风,应先扬媒体的社会责任,站稳精神生产者的立场,同时努力让我们的节目在健康有益的基础上做得更亲和一些,人文一些,可爱一些,让软的品性生出魅力。(本报记者苏雁、胡晓军、吴春燕、崔志坚采访整理)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改革任务,并对文化建设作出专题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全面指引和根本遵循。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经核实,此为固定搭配),贯彻落实全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和支撑作用。【详细】

      【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