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校园文学这片沃土有待开发

2010-07-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王斯敏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作为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学黄金时期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王家新认为,校园文学生存并活跃的土壤并不贫瘠,只是有待开发。

在王家新看来,今天的校园文学还未濒危至追问“生存还是毁灭”的境地,但其热度与质量已远不如上世纪80年代。“那时过半数的学生都

写诗,有一种莫名的集体兴奋。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有一种‘诗歌精神’。”王家新指出,今天的校园氛围已大不一样――不是今天的学生不聪明,而是他们中许多人的文学张望一进入学校就被遮蔽了。

近年的教学经历使王家新意识到,虽然当今工具理性、消费主义等对年轻一代影响很大,但只要人心不死,文学和思想就不会死亡。大学校园仍一如既往地拥有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精神资源,问题只在于校园教育和为人师者怎样去引导、开发。王家新以自己的教学体验为例说明:“我们把大学语文课改成了文学课,不仅给学生讲诗歌、小说、随笔,也从外面请来一些作家、诗人讲课,还成立了创造性写作教研室,结果发现学生们热情高涨,学得很好。”

针对甚嚣尘上的“文学无用论”,王家新用自己写长城的一句诗作答:有一种伟大正在于它的无用。“纳博科夫说过:‘所有的生活都在小说里!去读吧。’文学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离开了它,我们的心灵就会荒废。”他还指出,大学生中盛行的网络写作并不是坏事,但要防止快餐式写作的风气。文学是一生的事业,校园作家真正的成熟需要时间,远不是大学几年可以解决的,不能求之过急。正如里尔克的诗所言: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叫做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

校园文学出路何在?王家新认为,鲁迅《故乡》的结尾是最恰当的答案――“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指出,出路就在每一个爱好文学的学生身上,也在每一个有志于带出一批文学人才的教师身上。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作为历经千百年积淀且传承至今的民族美德,孝亲敬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优势,也是将人口老龄化世纪挑战转化为新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详细】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