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救援在印尼

2005-01-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灾区情况不明

中国救援队是最早到达印尼班达亚齐的国际救援队之一,与联合国现场协调官员同一天抵达灾区。当时,由于亚齐省的灾情太过严重,基础设施在海啸中严重被毁,电力、交通、通信都几乎完全中断。救援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灾区情况不明:伤亡情况如何?

哪里受灾最为严重?……

中国国际救援队马上派出灾害评估专家到灾区现场考察;同时派出医疗分队到机场为灾民巡诊,派出联络人员同各国救援队探讨合作救援的方式,救援在第二天就全面展开。

卫生环境恶劣

海啸过后,灾区很多地方变成沼泽。当地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经常下雨,无法及时处理的遗体高度腐烂,散发的味道让人难以呼吸。

“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能去救助别人”成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救援理念。队员们每天执行完救援任务回到营地,都要将穿过的衣物、使用过的设备、器材进行消毒,对暴露在外的皮肤用消毒纸巾擦拭。队内每天还给大家发放维生素、营养粉,帮助队员提高免疫力。

外出巡诊的队员为防病毒感染,一天只吃一顿饭。

缺乏交通工具

在联合国有关机构的安排下,救援队营地设在班达亚齐机场,要找到去市区和灾民点的车辆并不容易。医疗小组去灾民点,往往要站在烈日下拦很长时间的车。更多的时候,队员们很难搭到顺风车,就需要花钱搭当地的“出租车”,即三轮蹦蹦车,用两轮摩托车改装后侧面加一个挎斗,就成了出租车。

交流沟通不畅

在班达亚齐灾区,懂英语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伤病员都不懂英语。医生和患者之间往往只能用手势和简单的英语单词沟通。为此,中国救援队积极寻找既懂英语又懂当地语言的志愿者作翻译。

天气变化无常

班达亚齐地处热带,三面环海,属热带雨林气候,又时值雨季。变化无常的天气给队员们带来很多烦恼:白天战高温、斗酷暑,连续奋战;晚上要忍湿热、驱蚊蝇、备物品,直至午夜。

队员们出门巡诊时,为能多诊治一些灾民,都尽可能多带药品,很少带雨具。一天被淋一两次已经是“家常便饭”。

后勤补给不易

救援队在棉兰转机期间,由于要先把医疗物资带往灾区,一大批食物和水没能随机运走,只能雇用当地的货车送往班达亚齐。按照约定,货车应在救援队抵达灾区12个小时后运到,但40多个小时后,货车还没有到达,且失去了联系。就在救援队不抱希望、开始积极寻找其他补给渠道的时候,货车抵达了大本营。讲信用的司机对记者说:“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虽然路况很差,又有很多波折,我一定要把食物送到,让你们能安心地救灾!”(《人民日报》1.10赵亚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