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填补央企制度漏洞刻不容缓

2005-01-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日,又一个国企“巨无霸”倒下了。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巨额亏损事件触目惊心:这家2003年3月设立的中央企业,职责本是承担平抑棉价、稳定市场,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功能,却于当年10月起,利用行政性垄断许可,累计进口棉花达20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结果,投机失败,巨亏近10亿元。

中航油到中储棉,大型国企巨亏事件一再败露。究竟谁该承担具体责任?谁又该承担所谓的“领导责任”?问责追究却似乎面对着一团乱麻。

中储棉总经理雷香菊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形势;中储棉进口棉花每一笔钱都经过了国家发改委同意;而国家发改委则表示,中储棉进口棉花主要是企业经营行为,中储棉棉花储备业务由发改委指导,经营性业务则不属于发改委指导的范围。

中储棉事件酿成的深层原因不难发现,制度漏洞先天存在且十分明显。中储棉既承担着管理国家棉花储备的功能,又被赋予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市场主体性质,其两厢游走岂不是轻而易举?

中储棉事件再次拉响警报,为遏制和避免类似事件出现,推动制度性变革已到刻不容缓的时候。

国资管理部门最新的审计报告显示,181家中央企业仅近一半做到资产保值,且高比例做假账。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国企整体上何去何从是一个更大更复杂的问题。(《新京报》1.18 袁幼鸣/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