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压岁钱

2005-02-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小时候,我对过年最念之在之的,是除夕夜能得到十多块钱的“压岁钱”。因为一年之中,只有这一天我才能获得完全归我自己使用的“资金”。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此作过细致的描写:“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

,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看来天下的儿童是一样的。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不知道“压岁钱”的来历和写法,想象中觉得应该写作“牙碎钱”。大人给了小孩子一点钱,又惭愧自己给得少,于是就自谦不过是给了你一点塞牙缝的钱。

后来,我终于搞清楚“压岁钱”的“岁”通“祟”―――也就是“鬼祟”的意思。据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鬼怪(这鬼怪又名“年”),长相凶恶,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胡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祟”。人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祟”,就想到了用钱来“压”住“祟”。

过去给孩子们压岁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现在已不流行;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不会再有人相信有关“祟”的传说,而表示良好祝愿发“压岁钱”的做法流传下来,成为一种民俗。至于有人将它异化成拉关系的媒介,不是“压岁钱”的过错,而是某些人心中有“祟”。要压这种“祟”,不靠“压岁钱”,而应靠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风尚。

《羊城晚报》2.2 孙玉祥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