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菜农陈军和他的“烦忧热线”

2005-03-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陈军,一副典型的80年代末中国农民扮相,但一脸憨厚的笑很容易感染甚至感动人。

2003年11月,陈军的热线电话试开通,叫“烦忧热线”。

 

 只有初中文化,却忧思于中国9亿农民的艰难与困惑;31岁尚未娶妻,家里种的菜经常开过花才想起采摘,别人笑他“不务正业”。

陈军回答:“进城的农民工,远离亲人,痛苦和寂寞伴随他们。这样的精神状态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个人的理想追求,造成的损失难以用金钱计算。”

陈军家在河北张家口农村,因家穷,初中便辍学外出打工。第一次去一家砖厂,干了一个多月,老板没给工钱,只把路费给报了。之后陈军去了保定一家工厂,干完活还是没有工资。重回老家后,他一边种地,一边遍访村里的邻居,写出一份调查报告―――《丁家梁农民现状调查》。“再出来就是来北京肖家河种菜,七八年没动地方。”陈军说。即使像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城市,农民工还是要受到歧视,“这是一个不属于你的城市。”

在这期间,陈军和几个打工青年成立了个‘打工者文化协会’,还办了一份报纸―――《社区快报》,他为小报采访、组稿、编稿。朋友们都想让陈军替他们说出自己的烦恼。陈军突然冒出一个灵感:能不能办个热线电话,专门听他们说说心里话?

起初,陈军把开热线这事想得特别简单。“不就是听听电话嘛,接电话又不花钱,一个月下来话费不过百元!”可是,有了热线电话后,陈军就被拴住了。“最忙的那段时间平均每天都要接几十个(热线电话),最多一天能达到100多个。忙累了一天后,经常半夜要接电话。有天夜里12点,一个在北京打工的女孩子,一口气儿说了一个多钟头。最后女孩子说:她要睡了。可陈军再也睡不着了。“那段时间真有点吃不消。可再忙再累也得接呀,我不能为他们做什么,听听还是可以的。”身体上的困顿劳累倒在其次,最难受的是心灵的煎熬。像他这样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学训练的人,办“烦忧热线”是件冒险的事。到后来,他有了承受不住的感觉。

陈军得到了帮助,一位心理学老师告诉陈军:“下次郁闷了就来找我,我送你两本书,再请你吃顿饭,保证见效!”自那以后,每当心里烦躁的时候,陈军便找来一帮朋友,到他家包饺子,喝酒聊天,以此转移消除心里的烦闷。

为了热线电话,陈军经济上损失了很多。以前他承包2亩菜地,除承包费1万元,管理费2000元外,每年还能挣五六千元,开热线后挣的钱刚够交管理费。尽管生活不富裕,但陈军有梦想 一是写本反映农民生活现状的书,就叫《我替农民说实话》;二是为外来务工子女进行亲子教育。有人问陈军,中国有9亿农民,靠你和你身边的朋友能解决什么问题?陈军的回答令人感动,“我想证明:虽然国家、社会重视‘三农’问题,不少人愿意帮助农民,但是,假如农民自己不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别人再怎么帮也白搭,不能真正改变。”

《北京青年报》3.4程海涛文并摄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