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来还传记的本来面目

2005-03-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琼瑶与平鑫涛的坎坷之恋》、《王菲画传》、《张曼玉画传》,一段时间以来,“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名人传记,在带来书市热闹的同时,也引来诸多是非。无采访、合理想象……传记写作中的种种问题就此浮出水面。

上述的几段公案,传记作者的写作过程无一例外是“闭门造车”和“剪刀+浆糊”。传记究

竟该怎么写?传记是为了还传主本来面目,那么谁来还传记本来面目?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陈村、王晓明等几位作家、评论家。

眼下盛行“剪刀+浆糊”的传记套路,作者把曾在媒体上出现的关于传主的资料“拿来”,突出传主的主要作品或者情感纠葛,融一些“合理想象”,配上花哨的图片,就能端出一道“传记大餐”。

作家陈村认为,“剪贴式传记”无异于“流氓行为”,“没有直接材料不是大问题,未必强求‘面对面’,关键是在这过程中要有负责的态度。现在这样‘抓到篮里就是菜’或者‘合理想象’的态度很不妥。”

王晓明教授另有见解:“对取巧的现象,板子只打作者是不公道的,需要担责的是整个出版业。若要还传记一个本来面目,首先应着眼于出版机制。“无论是资料的考证还是收集,或者是和传主的沟通,如果作者确实要花心思做本传记,这些理所当然。冒出这么多粗制滥造的传记,首先出版社给了作者投机的机会,甚至在鼓励这种投机,归根结底,是出版社‘自轻自贱’了。好的传记作品能成功开拓读者市场,读者需要也乐于阅读这样的作品,可惜现在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却在低水平上原地转圈。”

《文汇报》3.14柳青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