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艺作品中的“驴唇不对马嘴”

2005-03-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文艺作品主体加背景,是一个普遍应用的美学法则。或烘托,或对比,或渲染,或帮衬。背景的添加,不仅仅为主体服务,而其本身已成为完美艺术的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近年来,这个美学法则,却遭到粗暴的践踏,出现了公然的反规律倾向。比如“歌伴舞”,作为背景的舞,必然有责任阐释主体,且与主体融

为一体。然而,如今那么多的“歌伴舞”,有几例主体与背景存在着共同的语言?主体歌与背景舞,驴唇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

而一些“曲伴景”则更加离谱。有家名社出版的《国乐经典》的“曲伴景”光盘,真可谓把驴唇不对马嘴推到了极致。此《典》以一批民族名曲为主体,以一批祖国名胜为背景,来了个齐太守乱点鸳鸯谱。其开场戏,是一首《江河水》。《江河水》表达的是一失去丈夫的妇女临江遥祭之时其悲痛如江河之水汹涌、其失落如江河之水远逝的感情。即使对此一无所知的人,一听此乐,也会凄然泪下。然而,该《典》对它所加的画面背景,却是令人轻松愉悦、心旷神怡的庐山美景!光未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以黄河为起兴、为象征,借题发挥,作翁之意不在河,而在表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战。然而,该《典》为主体《黄河》所加的背景画面,却成了黄河本身的历史―――从源头,经壶口,到入海。《黄河》成了“黄河”的地理教科书,望文生义,背景将主体阐释得一塌糊涂!一批中华名曲,就这样一个一个地被蹂躏了!

(《北京晚报》3.20 孙焕英/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