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揭开中国远征军失败谜团

2005-05-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征战千里,痛击日军,扬我民族威武。但是,它在战略上和战场上的一个失算是,漏掉了一个加强的日军第56师团,恰恰是这个师团出其不意突破我军侧冀并席卷了整个后方,导致整个远征军的全面崩溃。

具体情况是,当东路日军攻克缅甸和邦后,一部西进占领东枝,主

力继续北上,孤军奋进,以期前出我远征军主力后方。此刻英军送来错误情报,说西线皎勃东(乔克巴当)西南发现3000名日军,防线有被撕裂的危险,在史迪威、罗卓英的严令下,原定用于补救东线危机的新编第38师和第96师以及200师主力之一部紧急西调,这一调动正好与战场情形相反。皎勃东扑空后,疲于奔命的中国军队再掉头东进,已经来回折腾了500公里,且耽搁了三天时间。第200师再全力东进,来争东枝,通过夜战一举拿下该城,正准备向和邦攻击前进,解除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断之危局。这时史迪威和罗卓英连续四次下令:攻下东枝后,除留下第200师继续进攻和邦、莱林一线外,第5军直属部队和正在向东集结准备跟进的新编第22师和第96师转向,进行“曼德勒会战”。史迪威、罗卓英在这紧急关头的两次错误调动正好与战场形势的实际情况南辕北辙,从而铸成大错。

史迪威方案的错误之一是中国最高统帅部过于轻敌,蒋介石对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一般估计是三个师抵一个日军精锐师团。这一估计未必准确。实际作战中,东线的甘丽初第6军两个师根本挡不住日军第56师团进攻,根据昆仑关战役经验和同古作战经历,只有像最精锐的机械化第200师那样的部队,才能三个师对付一个日本师团,一般装备的部队,六七个师也不一定抵得上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更何况第6军分散兵力、逐次投入使用都属于兵家之大忌。因此,如果情况像原先估计的那样,只有第55和第33两个日军师团在缅甸登陆,那么歼灭登陆日军、收复仰光的计划还可以尝试一下。但出乎意料的是日军在缅甸投入了第33、55、18、56共四个精锐师团外加一个第5飞行师团,且不论战略战术日军高出一筹、关键的战场制空权也在对方手里,单凭地面部队实力,就是全部远征军的装备都达到机械化第200师的水平,还需增加3个师,方能与敌持平(不考虑制空权问题),可见远征军的作战计划已经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

事后来看,第一次入缅作战如果不犯战略和战场判断之错误,在日军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已经增援上来后,及时按杜聿明方案进行战场调整,中国远征军三个军同日军三个师团在密支那、八莫、昔卜、东枝、景栋之线形成对峙是合理的结局,消灭登陆之敌攻占仰光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全军溃败至国境内、同日军在怒江对峙的结果却是可以避免的。

宋希濂将军在《远征军在滇西的整训和反攻》一文中透露:“当时重庆军委会军令部对于敌情有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认为沿着滇缅公路东进的日军,只是敌人为了实行追击任务而临时编成的一个快速部队,最多不过二三千人,孤军深入,不能持久。”而实际上,突破东线侧翼向我后方突进的是得到航空、坦克、重炮、汽车部队加强的第56师团,人数在1.5万至2万之间。因日军保密措施做得成功,我最高统帅部直至5月28日才弄清楚,造成东线崩溃的是日军一个加强师团,不是两三千人的骚扰部队。

杜聿明也承认:“我的最大责任是1942年4月19日未与史迪威、罗卓英彻底闹翻,未能独断专行,下令第五军全部向棠吉(东枝)集中。”一代名将终因一念之差,饮恨终身。

(《新民周刊》2005年第16期倪乐雄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