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贫困根源的认识

2005-06-2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最近,有人写文章说:“市场经济中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贫困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穷人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包括知识水平、努力程度,等等。而自身的贫困反过来又让穷人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这其中的潜在逻辑就是穷人因为穷所以穷,陷入了纳克斯所言的‘贫困的恶性循环’。”这一段话实际上就是要说:穷人

因为“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在市场经济中,就活该被“强食”、被“劣汰”。

如果这样的“经济学”也能成为“显学”,那只能说是中国社会的极大悲哀。传统市场经济理论的缺陷之一,就在于它假设所有人的“自身素质”或者“能力”都是一样的,从而导出了“市场自由竞争最公平”的理论假说。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市场远非传统市场理论假设的人和市场,所以,现实生活中“完全”的自由竞争实际上就必然要从不公平开始,而其最后的结果更有可能加剧不公平,亦即“马太效应”,“富的更富,穷的更穷”。这才是纳克斯所言的“贫困的恶性循环”,但其本义是批判性的。

传统市场理论在西方的实践导致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残酷史实。但是,二战以后,西方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预防贫困和救助贫困而设立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类为中国的“经济学”看作“劫富就贫”的社会政策,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传统市场经济理论的缺陷,经济学家们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及其他“有良心”的经济学家也看到了穷人的“能力”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推导出贫困是“因为穷所以穷”,而是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来加以改变。

日前,媒体上有一位打工仔在“讨说法”:“总说仇富心理,怎么不提提‘仇贫’的人?”应该承认,这种歧视、漠视乃至仇视穷人的“富人的经济学”的影响对当今中国社会贫困的形成和积累才真正是“难辞其咎”。不消除其影响,何来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的发展?(《社会科学报》6.1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