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苦情模式”还能走多远

2005-06-3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由李雪健领衔主演的苦情电视连续剧《搭错车》近来在全国火爆播出。许多观众表示:“看《搭错车》时哭了好几回。”但也有专家指出,作为一部苦情戏,《搭错车》同样有模式化之弊。

失去真实感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认为,该剧存在着“亲情伦理”这一类电视剧普遍存在的问题。

他说:“此类剧的共同毛病,就是编剧不能从普通生活中发现美感。这类剧形成了一种‘以丧夫、丧妇、丧子、下岗、失业、换肾、白血病、丢孩子、捡孩子等展开故事’的模式。”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说:“该剧又为中国悠久的‘苦戏’传统提供了一个经典――从《渴望》里的刘慧芳到该剧中的‘哑巴’孙力,真是苦上加苦,甚至苦得说不出话来了。但其中的戏剧冲突大多是人为制造的,比如说,把个性解放的观念、个人幸福的观念跟传统的伦理观念完全对立起来,我认为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

看似悲剧 实是娱乐 “苦情模式”为何备受观众青睐?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凤亮认为,“人类现实生活太平淡,人们就在艺术中去寻求一些离奇曲折的东西、深情的因素,电视上的悲剧正是在这一点上对生活作了艺术化的处理 既贴近生活,又超越现实。苦情戏使压抑在心中的畏惧和哀伤得到宣泄,可以使人产生审美上的快感。电视上的苦情戏在本质上是大众流行文化的一种,是一种“文化产品”,大多只是赚取观众的廉价眼泪,谈不上深刻的文化体验和审美思考,不能与艺术经典相提并论。好多电视剧,表面上看是悲剧实际上娱乐,是一种浅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快餐消费。苦情戏会不断根据需求在形式上出现新的变化,但其娱乐基调不会有太大变化。” (《羊城晚报》6.2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