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标准答案”不标准

2005-06-3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我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散文《盼雪》被北京、吉林等地几所中学的语文考试题当成了阅读理解的材料,拙文的后面被命题者设计了七八道题目。我是此文作者,要论“理解”的准确度,谁也不可能超过我。然而,有几道题目,我竟也不知如何回答。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这样一道题:“文中引用的苏轼诗句中有一个错字。错

误的字是 ,正确的是 ”。原来,问题出在那句“不妨长作岭南人”上。标准答案是:“妨”应为“辞”。

投稿时的原文中,我写的本来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发表时,编辑把“辞”改成了“妨”。改错了吗?我专门查阅了多种宋诗选本,发现有的集子中写的是“不辞”,有的集子中则是“不妨”。版本不同,流传有异。在古典文学中,这种现象常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但在很多版本中却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编者之所以要改,想必是因为他接触的版本上写的是“妨”;命题者之所以挑错,无非是因为课本上印的是“辞”。

与教科书一样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这种视教科书为圭臬的“标准化”考试愈演愈烈。“情结”已成,“标准”横行。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也不管是什么题目,都要弄出个“标准答案”。既有“标准”,当然“不二”――

“进”的反义词是什么?如果答“出”就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退”!

在一次电视知识大赛中有一道题:《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作者是谁?嘉宾答曰:苏东坡。主持人判道:错。正确的答案是苏轼!

是“标准”的答案,还是“标准”的无知? (《北京日报》6.2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