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药罐子”难住老劳模

2005-07-0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朝阳区共有451人获得全国或市级劳模称号,目前其中63人因收入低、长期患病处于贫困中。日前,记者走访了几位代表。

安装心脏起搏器 自费花了两万多

马庆香老人是北京3501厂的退休工人,1960年获得北京市劳动模

范称号。如今住在朝阳区水碓子附近一幢破旧的老楼里。

老人1945年参加工作,现在和儿子一家三口一起生活,大女儿离婚后,带着孩子回到家里,这套43平方米的两居室中,住了6个人。当马老的大女儿向记者反映住房紧张时,马老板起脸来,冲着女儿喊,“你别瞎说,咱们没有困难!”马老的小女儿告诉记者,从小父亲就教育他们要踏踏实实工作、踏踏实实做人。今年2月,只有1000多元退休金的马老突发心脏病,装了心脏起搏器,自费花了2万多元。

付完医药费、保姆费每月收入所剩无几

高家成原是酒仙桥粮管所党委书记。上世纪70年代初,高老雇用了许多待业青年、退休老人,建立了豆腐厂、酱油厂,在过去只出售大米、白面的粮店中出售馒头、切面、豆腐、酱油等。这个在粮店中搞“副营”的点子,不仅方便了老百姓,更为国家创收,每个月都向国家上缴几十万元的利润。酒仙桥粮管所也成为了先进单位。因此,高家成老人连续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且在198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上世纪70年代,高老的独生子患白血病去世后,高老一直和老伴相依为命。1995年2月,老伴突发脑溢血,每月不能报销的药费有1000多元,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他请了一位保姆。而老两口每月的退休费加在一起也就2000多元,支付了医药费和保姆的劳务费后所剩无几。

每月药费超千元 为省钱不敢住院

原通州区商业幼儿园保育员韩秀珍,是1959年北京市劳模。当记者来到韩秀珍家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服药时间表。韩秀珍说,因为每天吃的药品种太多,女儿特意做了一张服药时间表来提醒她。

1958年,韩秀珍被调到通州区商业幼儿园当保育员,1959年,当选北京市劳模,1960年她作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群英会。刚退休时,韩秀珍一个月才199元,这几年一直涨到了518元,现在每月可以得到80元的劳模补贴。但是韩秀珍身患多种疾病,每个月的药费都要超过1000元,所有医疗费都要自己负担。有一次哮喘转肺炎,医生说再不住院的话就有危险,但为了省钱,她愣是在社区卫生站打了四个星期的点滴,扛了过来。

子女扛起他的晚年

刘瑶,原东坝乡工业公司书记,1955年北京市劳模。74岁高龄与儿子同住的刘瑶过着幸福的生活。不过这种幸福生活是完全依托在儿女身上的。如今和爱人加起来收入也只有850多元。

1954年,东坝乡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刘瑶和大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到处拉存款,又积极发放出去。东坝乡的业务做得最好,刘瑶当上了信用社主任。1955年,他获得了北京市劳模称号。刘瑶爱人一辈子都当家庭妇女,没有任何收入。刘瑶一个月医药费至少得400多元。刘瑶的小儿子说,“我爸只要有病,不管花多少钱,我们做子女的都给出钱瞧。”刘瑶也说,“幸好我的子女对我个个都是百分百。”

采访手记

在对几位困难劳模的走访中,我们以为总会听到他们的些许要求,甚至抱怨。事实正相反,这些令人尊敬的老人们,在谈到自己的困难时,表现得那么吝啬和不安。

他们不仅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也应当有一个无忧的晚年。

据悉,北京朝阳区计划设立帮扶专项基金,重点改善困难劳模的生活状况。(《北京青年报》7.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