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965年:梁漱溟重申不随大流

2005-07-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最近,香港凤凰电视台“口述历史”栏目找我谈梁漱溟,在翻找各种资料中新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原始材料,这篇梁漱溟1965年7月10日在全国政协直属组学习会上的发言便是其中之一。我是当时的政协直属组学习会的主要记录人员,如今重看这篇记录,不免感慨万分。

梁漱溟发言

原文第一段:组长(按:指政协直属组召集人于树德和王芸生)上次要我谈谈这一阶段的学习小结,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话很长,不知从何说起,今天只说一点,从曹老(按:指曹谷冰,政协直属组同组成员,系《大公报》老报人)的话开头。曹老上次说,1949年在上海已有“听和跟”的话(按:全文为“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50年代后期增加了“走”――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当时他就接受了。我比不上曹老,笨得很,至1950年还不能承认这个话。记得是1950年劳动节(或国庆节),那时候我在天安门城楼,不像现在在观礼台(按:梁漱溟在1953年9月与毛泽东顶撞闹翻之前,重大节日庆祝均站在天安门城楼,而后即降为观礼台―――此待遇一直延续到1988年梁漱溟病逝),主席、总理都在我们一起,郭老(沫若)代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向主席赠旗,旗中间写的一行字是:“我们永远跟着您走”。我也是无党派人士,看了心里直摇头,这话在我口中是说不出来的。同年6月,为通过土改法开会,开了一星期,我偶尔在小组会上讲几句,大会上一直没有发言。有几位朋友关心我,如邵力子、王绍鏊、雷洁琼诸人,说我不应该不发言。我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大家说的话都是向领导颂扬一番,我觉得总说这样的话没有意思。自己不说这种话,朋友们关心我,指出不对,仍不以为然,可见自己的固执。当时领导上还没有找我谈话。也是1950年,又开个什么会,头两天我没说话,总理通过徐冰要我发言,我才作了简单发言。这说明自己是拒绝轻易跟着别人走的人,平素不附和,不苟同,不随大流,我就是这个性格,这个脾气。

梁漱溟发言的第一句话,即“组长上次要我谈谈这一阶段的学习小结,我就谈谈自己的体会。”看起来十分平常。的确,当时全国政协直属组大体上上半年暑假前、下半年年终每人都要做学习小结。问题是在1965年上半年,政协直属组曾经集中几个月的时间,与梁漱溟“辩论”,即对梁漱溟进行大批判。如果别人是学习小结,而在梁漱溟身上则应该是检讨自己的思想错误。但梁漱溟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大错,因此自己也是做“学习小结”,“谈谈自己的体会”而已。

那么,究竟1965年上半年政协直属组对梁漱溟批判什么呢?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于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在北京召开。当时已进入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期。因此众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大会期间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都强调政府各项成绩的取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抓了阶级斗争这条红线。梁漱溟对此不敢苟同,又不好公开反对,便遵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冥思苦想地写了一篇发言稿,在小组会上作了发言。

梁漱溟发言的中心内容是,认为政府工作成绩之所以显著乃至建国15年建设成就的取得,其重要原因,可概括为八个大字:科学之事、道德之事。他说,科学之事即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民众顺应科学规律,道德之事即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用新道德教育了全国民众,使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变成团结一致的新中国,等等。梁漱溟发言洋洋数千字,就是只字未提“阶级斗争”。

梁漱溟的这篇发言,立刻引起了与会领导和委员的注意。大会期间,即有委员驳斥梁漱溟,说梁大谈什么“科学”、“道德”,一字不提阶级斗争,就是否定阶级斗争,反对阶级斗争,贩卖自己的私货。梁漱溟对此未作理会,等到大会临近闭幕那天,政协大会执行主席陈毅在讲话中提及当日发给每个委员一份材料,即与梁漱溟同组的两位委员批判梁漱溟的联合发言,并予以肯定。梁漱溟坐不住了,当场给大会主席团写信,指斥大会执行主席偏听一面之词,不足以服人,要求答辩。次日大会闭幕式上周恩来讲话,说有位委员提出答辩别的委员对他的批评,此事大会期间已来不及,可在大会结束后由政协学习委员会办理。于是,1965年上半年,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每周开会两三次,以梁漱溟所在的政协学委会直属学习组(即政协直属组)为主,与梁漱溟开展“辩论”,全方位把梁漱溟一贯否定阶级斗争的“反动言行”狠狠批判了一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漱溟仍然没有认错自责。更严重的是,他竟说什么1950年在天安门城楼上,郭沫若向毛主席献锦旗,上写“我们永远跟着您走”,对此心里直摇头,等等。在1965年阶级斗争这根弦越绷越紧的时候,梁漱溟的这些言论是何等不合时宜。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这是梁漱溟一生言行的写照。他由此讲真话,不讲假话,不附和,不随大流。梁漱溟一生著作甚丰,但我以为,他留给后人影响最大的,正是这种可贵的品格和精神。(《纵横》2005年第7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