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英国前首相希思病逝

2005-07-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于7月17日晚在索里兹伯家中逝世,享年89岁。

希思1916年7月9日出生在英国布罗德斯泰斯,父亲是木匠,母亲是女佣。希思担任了超过50年的英国下院议员,并曾在1970年到1974年间担任英国首相。他一生未婚,但他生前曾表示并不遗憾。

希思与中国领导人

希思与中国的三代领导人都打过交道,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希思曾用外交界很少见的词“激动”来形容他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他说:“当我1974年6月在北京第一次会见毛泽东的时候,我一下子就同他交上了朋友”。

希思与邓小平结交始于1974年5月。两位相隔万里的领导人不仅在二十年中多次见面,还一直保持通信。邓小平曾称赞希思“是一个绝对一流水平的首相”。

香港问题能够顺利解决,希思在中英交流之间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上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认为既然在1997年事情才会起变化,就不应该太早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对当时来访华的希思说:“您回国后应当告诉撒切尔夫人,现在只剩下一年时间了。如果她不能在一年之内解决这个问题,我就将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希思说:“当时参加我和邓小平会见的一位中国官员向邓小平说:‘您知道希思先生和撒切尔夫人关系不好。’邓小平挥着手说:‘我当然知道,全世界都知道,谁都知道希思先生和撒切尔夫人关系不好。但英国驻华使馆会向外交部报告,而外交大臣又会向撒切尔夫人报告,那么撒切尔夫人就会知道。这就是我所说的采取行动。’事实果然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1983年,当中英双方经过三轮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希思深感忧虑主动提出访华,以调解双边关系。从1974起的27年间,希思先后26次访华。

希思将英国带进欧洲

上世纪30年代,希思曾到过德国纽伦堡,在那里目睹了纳粹的法西斯统治,那段令人惊骇的历史在希思的脑海里确立了“欧洲必须团结”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导了希思的一生。

西方舆论普遍认为,希思对英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他担任首相期间成功地推动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最终同意签订《英国入盟协定》,让英国从此与殖民时代彻底告别。

1979年撒切尔夫人在大选中获胜,撒切尔夫人便放弃了希思倡导的“亲欧洲”政策,这一度令他痛心疾首。希思不但拒绝在内阁中任职,并在撒氏执政的11年间不停地对她的内外政策进行激烈的抨击。希思与撒切尔夫人的口舌争端曾被英国媒体评为“有史以来最长时间的不和”。但得到希思去世的消息后,撒切尔夫人却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位政坛巨人,是保守党首位具有现代理念的领导人。

(《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7.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