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80后”与中年作家的激烈碰撞

2005-08-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余华、格非、方方、叶兆言、曹文轩等一批中年作家,与郭敬明、张悦然等近30位“80后作家”,因首届文学代际论坛研讨会的举办首次面对面,双方的文学差异形成了激烈的碰撞。

要市场还是要文坛

对格非那一代作家的命名是由文学评论家完成的,而对“80后”的命名是由市场来

完成的。“80后”写作者任晓雯的说法不无依据:“80后”作家的作品发行量动辄十几万,甚至上百万,这是上一辈作家中很少有的。

关于“文坛还是市场”这个话题,“80后”作者小饭有一段话:前辈作家们当初都是从文学期刊开始走上文坛,然后再进入市场,而随着许多纯文学期刊的逐渐边缘化,“80后”作者的作品都跳过了这一环节,直接出书,接受市场的检验。尽管他们的作品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但始终被文坛和批评界排斥在外。

对此,作家叶兆言说,市场从来都是不可预测的,而写作则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情。“80后”渴望得到文坛认可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实没有必要。写作非常简单,写作的欲望就像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不吐不快,写作取决于你爱不爱写,真不真心,这与市场或进入不进入文坛是没有关系的。而“80后”的代表人物张悦然觉得市场化无疑是一件好事,如果糊口都不能得到保证,谈文学是没有可能的。市场化运作可以留住更多的年轻作者。

面貌相似与内心异同

作家方方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出对“80后”的失望,她认为“80后”是很强调自我的一代人,但他们的作品太过类似,“10个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会有8个人很接近。”她把这种雷同的原因归结为阅历的相似,“我们这批作家20岁的时候,有些在当农民,有的在当工人,职业、生活经历都完全不同,而你们20岁的时候,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

“80后”作家们都不认同这种观点,张悦然反驳说,传统作家年轻时的生活经历不同,这只能说明外在形式的不同,而是否同样能说明内心的不雷同?

十年磨一剑或一年四长篇

对于如今的中年作家来说,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几年写一部长篇,甚至是十年磨一剑。而许多“80后”却是“快枪手”。有人甚至一星期就生产出一个长篇。叶兆言说,虽然这种速度搁在他身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但他认为,写作速度的快慢,与写作质量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但重要的是,这些作者10年后是否还能保持这样的状态。有些“80后”作者写得快,其实也是有苦衷的,他们中有些人完全被某些追逐金钱的出版商和书商牵着鼻子走。 (《文汇报》8.1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