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奥运人才培训市场由热转冷

2005-08-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今年4月7日,北京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强调要培养“一批既懂体育规则,了解国际惯例,懂外语,又善于交往的体育管理骨干”。

此后,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高校纷纷推出了体育管理硕士、奥运报道方向新闻学硕士、奥运摄影方向的传播学硕士等等培训项目。

不过,轰轰烈烈的背

后却是冷冷清清,不少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推迟或停办。

对此,北京体育大学的一名教师解释说:“没办法,原计划招收80人,可报名者很少。”为了使项目早日启动,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比如16万元的学费可以适当减少。

一方面是办学者的热情,一方面却是求学者的冷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巨大的反差呢?

复旦复奥体育产业中心执行主任喻洁说,在国外,上世纪70年代末就出现了体育管理硕士的培养,90年代开始兴起体育MBA。而我国的体育管理教育直到北京申奥成功,因需求的迫切才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亡羊补牢的项目一是前期准备不足,二是后期招生和培养等环节上也存在着把关不严的问题。笔者在某大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研修班的招生简章上看到,招生对象的要求仅仅是一句模糊的“致力于体育产业的业界人士”,上课时间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而拟聘请的授课专家更是五花八门,包括心理学教授、哲学教授和新闻学教授。其中,大多数教师的研究方向、实践经验与体育毫不沾边。

一名新闻传播学教授说:“人才的培养不能着眼于一项具体任务,而要有长远的目标。像这样今天设置一个专业,明天就取消,未免有些功利。” (《中国青年报》8.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